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一、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背景下,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二)基本原则,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先行先试。
积极引导沿江城镇布局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通道支撑、融合发展,以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为支撑,促进上中下游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分工协作,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持续增强区域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优势。
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统筹沿海内陆开放,更好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向西开放,深化向东开放,扩大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流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关系,江湖和谐、生态文明,加强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
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战略定位。
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激发内生发展活力,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
二、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 充分发挥长江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有效缓解中上游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
研究推广三峡船型和江海直达船型,上游重点研究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四)增强干线航运能力,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船舶,加强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加快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下游重点实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
提高支流航道等级,积极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抓紧实施京杭运河航道建设和船闸扩能工程,统筹推进其他支流航道建设,研究论证合裕线、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和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段航运资源开发,系统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加快信江、赣江、江汉运河、汉江、沅水、湘江、乌江、岷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五)改善支流通航条件,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
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六)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促进港口合理布局,提升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苏沿江港口功能,加快芜湖、马鞍山、安庆、九江、黄石、荆州、宜昌、岳阳、泸州、宜宾等港口建设,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加强分工合作,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运输系统。
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七)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拓展港口运输服务的辐射范围,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铁路联运系统建设,挖掘三峡及葛洲坝既有船闸潜力,积极实施货源地分流,加快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完善公路翻坝转运系统,(八)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建设三峡枢纽货运分流的油气管道。
加强多部门信息共享,完善长江航运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运输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九)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建设长江干线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体系。
(十)合理布局过江通道,统筹规划建设过江通道,优化整合渡口渡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间,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促进过江通道与长江航运、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隧道桥梁方案比选论证工作。
三、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多式联运发展,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规划建设衢州至丽江铁路,连通南北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提升沪昆铁路既有运能,(十一)形成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改扩建沿江大能力普通铁路,建设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
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连通重点区域、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县乡连通路、资源开发路、旅游景区路、山区扶贫路建设,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等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十二)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0%以上,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安全服务水平。
(十三)推进航空网络建设,加快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推进支线机场建设,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完善航线网络,增加国际运输航线,强化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发展临空经济,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发挥南昌、合肥、宁波、无锡等干线机场作用,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深化空域管理改革,依托空港资源。
(十四)完善油气管道布局,合理布局沿江管网设施,完善区域性油气管网,加强长江三角洲向内陆地区、沿江地区向腹地辐射的原油和成品油输送管道建设,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统筹油气运输通道和储备系统建设,加快互联互通,连接沿江城市群的油气供应保障体系。
有序发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十五)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加强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的有机衔接,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徐州、合肥、杭州、宁波、武汉、长沙、南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建设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集疏运系统,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
(十六)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提高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高物流效率,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智能物流网络建设,形成若干区域性物流中心,增强沿江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抓紧制定标准规范。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增强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四、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幅提高服务业比重。
推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十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在统筹考虑现状和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布局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若干领军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设立知识产权法院,运用市场化机制探索建立新型科研机构,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推动沿江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支持沿江地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江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有线和无线宽带接入网建设,继续完善上海、云南面向国际的陆海缆建设,(十八)推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完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骨干节点,培育形成新兴产业,扩大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加强网间互联互通,增加中上游地区光缆路由密度,优化布局数据中心,推动生产组织、企业管理、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十九)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沿江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加快钢铁、有色金属产品结构调整,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长江口造船基地和长江中游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培育知名自主品牌,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促进沿江炼化一体化和园区化发展,提升油品质量,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把长江沿线培育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打造旅游城市、精品线路、旅游景区、旅游度假休闲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二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产业,优先发展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革服务业发展体制,积极推动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依托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围绕满足居民需求,充分发挥长江沿线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模式和业态,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稳步推进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水电,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绿色建筑和新能源汽车,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研究制定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加快水电基地和送出通道建设,在中游地区适度规划布局大型高效清洁燃煤电站,扩大向下游地区送电规模,统筹利用国内外天然气,建设四川长宁—威远、滇黔北、重庆涪陵等国家级页岩气综合开发示范区,创新体制机制,(二十一)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通过竞争等方式出让页岩气探矿权,加快内蒙古西部至华中煤运通道建设,增加电力、天然气等输入能力,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等为重点,立足资源优势,提高居民用气水平。
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中游地区立足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耕地资源丰富的基础,在稳定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下游地区立足人均耕地资源少、资本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主产区特别是农业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带建设,(二十二)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上游地区立足山多草多林多地少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和以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强化粮食、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流域宝贵农业资源。
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支持和鼓励开展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增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在着力推动下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二十三)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分工协作,推动产业协同合作、联动发展,促进中上游特别是三峡库区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以中上游地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依托中上游地区广阔腹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防止出现污染转移和环境风险聚集,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五、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沿江集聚、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四)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以黔中和滇中两大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以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为轴线,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联通,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
(二十五)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培育壮大沿江、沿海、杭湖宁(杭州、湖州、南京)、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发展轴带,合理划定中心城市边界,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控制特大城市过度蔓延扩张,保护城郊农业用地和绿色开敞空间。
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二十六)培育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升湘江新区和湘北湘南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建设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培育壮大环鄱阳湖城市群,优化提升武汉城市圈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建设鄱阳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促进南昌、九江一体化和赣西城镇带发展,开展武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
把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和长江上游开放高地,加快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重点建设成渝主轴带和沿长江、成绵乐(成都、绵阳、乐山)等次轴带,推动成都天府新区创新发展,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二十七)促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
推动滇中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特色资源深加工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重点建设曲靖—昆明—楚雄、玉溪—昆明—武定发展轴,(二十八)推动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发展,重要的能源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业和民族文化旅游基地,重点建设遵义—贵阳—安顺主轴带,打造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和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打造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增强贵阳产业配套和要素集聚能力,提升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功能,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建设,推动贵安新区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建设与山脉水系相互融合,建设富有江城特色的宜居城市,加强公共交通、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二十九)科学引导沿江城市发展,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承载能力,集聚科技创新要素,依托近山傍水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城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成渝城市群要建设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一主轴、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实现省会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重点加快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相匹配的城际交通网络,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三十)强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区域运输通道资源,建设黔中、滇中城际交通网络。
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下游地区要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三十一)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中上游地区要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有序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引导产业和城市同步融合发展,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根据上中下游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选择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进行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建立有利于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建设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国家的经济合作,六、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 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引领作用。
(三十二)发挥上海对沿江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通过先行先试、经验推广和开放合作,充分发挥上海对外开放的辐射效应、枢纽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综合监管等领域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加快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带动长江经济带更高水平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提升云南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通道功能和门户作用,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推进孟中印缅、中老泰等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周边国家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省份“走出去”的先行区,(三十三)增强云南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功能,深化参与中国—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率先在口岸、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提升中上游地区向东南亚、南亚开放水平,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增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三十四)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构建多层次对外交通运输通道,发挥重庆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作用,提高连云港陆桥通道桥头堡水平,提升“渝新欧”、“蓉新欧”、“义新欧”等中欧班列国际运输功能,把四川培育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纽带,提升江苏、浙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撑能力,建立中欧铁路通道协调机制,优化整合向西国际物流资源,发挥成都战略支点作用,推进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对中亚、欧洲等地区进出口货物的吸引能力,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着力解决双向运输不平衡问题,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区域物流集聚效应,加强与沿线国家海关的合作,加快武汉、长沙、南昌、合肥、贵阳等中心城市内陆经济开放高地建设。
支持符合条件的边境地区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边境旅游合作区,支持具备条件的边境地区按程序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三十五)推动对外开放口岸和特殊区域建设,推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和农业合作区发展,在中上游地区适当增设口岸及后续监管场所,在有条件的地方增设铁路、内河港口一类开放口岸,逐步将沿江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为综合保税区,在符合全国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下,增强沿江沿边开放口岸和特殊区域功能,推动口岸信息系统互联共享,在基本不突破原规划面积的前提下,条件成熟时,鼓励金融机构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并提供融资支持,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研究完善人员免签、旅游签证等政策,探索使用社会运输工具进行转关作业。
实现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加强口岸与内陆检验检疫机构的合作,加强内陆海关与沿海沿边口岸海关的协作配合,推进口岸执法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三十六)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在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适时扩大启运港退税的启运地、承运企业和运输工具等范围。
保育生态,七、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顺应自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显著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强化长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稳步提高长江流域水质。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沿江、沿河、环湖水资源保护带、生态隔离带,鼓励各地区建设饮用水应急水源,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三十七)切实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水资源,建设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工程,明确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红线,优化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加快推进云贵川渝等地区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严格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
加大总磷、总氮排放等污染物控制力度,加强农业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控制及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十八)严格控制和治理长江水污染,强化水上危险品运输安全环保监管、船舶溢油风险防范和船舶污水排放控制,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加大沿江化工、造纸、印染、有色等排污行业环境隐患排查和集中治理力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实行长江干支流沿线城镇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洞庭湖、鄱阳湖、长江口及长江源头等水体的水质监测和综合治理,建立环境风险大、涉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产业园区退出或转型机制,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强化重点水域保护,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大幅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确保流域水质稳步改善。
加强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演变与治理研究,论证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整治工程,实施长江河道崩岸治理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进行蓄滞洪区的分类和调整研究,推进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建设及中小河流治理,综合考虑防洪、生态、供水、航运和发电等需求,完善防洪保障体系,进一步开展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与实践,(三十九)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尽快完成长江流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行业整治,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提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率,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和循环化改造,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细颗粒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四十)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扭转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等区域性雾霾、酸雨恶化态势,改善沿江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强度,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研究制定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大沿江天然林草资源保护和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力度,加强长江物种及其栖息繁衍场所保护,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力度,构建中上游生态屏障,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中下游重点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及退田还草还湖还湿,加强金沙江、乌江、嘉陵江、三峡库区、汉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中上游重点实施山地丘陵地区坡耕地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探索建立沿江国家公园,率先划定沿江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沿江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山地丘陵地区林草植被保护,推进太湖、巢湖、滇池、草海等全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强化国土空间合理开发与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护,(四十一)强化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
统筹岸线与后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统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四十二)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开发,利用沿江风景名胜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建立健全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机制,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制度,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亲水空间,依法建立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岸线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大生态和生活岸线保护力度,合理安排沿江工业与港口岸线、过江通道岸线与取水口岸线,有效保护岸线原始风貌。
形成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八、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加强规划统筹和衔接。
统筹研究解决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建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四十三)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之间协商合作机制,发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及环境保护部华东、华南、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等机构作用,协同推进长江防洪、航运、发电、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建立各类跨地区合作组织,加强国家层面协调指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四十四)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打破区域性市场壁垒,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服务水平,进一步简政放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扩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沿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四十五)加大金融合作创新力度,鼓励开展融资租赁服务,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沿江港口和航运资源,适时推进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在中上游地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长江船型标准化建设,探索创新金融产品。
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试点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四十六)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鼓励和支持沿江省市共同设立长江水环境保护治理基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加大对环境突出问题的联合治理力度。
(四十七)建立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协调机制,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的落实力度,建立区域协调配合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应对长江事故灾难、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跨区域突发事件,构建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机制,加强跨区域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管,推进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资格认证和跨区域教育培训等就业服务制度,加强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和劳务对接,完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机制,适应上中下游劳动力转移流动的趋势,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附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
国 务 院
附件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2014—2020年)。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期为2014—2020年,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特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一、规划基础 (一)现实条件,初步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运输能力大幅增强,改革开放以来,路网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布局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城际交通网络功能不完善,四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三是网络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江航运潜能尚未充分发挥,高等级航道比重不高,二是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城际铁路建设滞后,铁水、公水、空铁等尚未实现有效衔接,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综合交通网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不适应城镇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间布局,中上游航道梗阻问题突出,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相比,覆盖广度不够,通达深度不足,技术等级偏低。
专栏1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网建设情况。
指 标
单位
1978年
2013年
增长(倍)
一、内河航道里程
万公里
8.9
8.9
—
高等级航道里程
万公里
0.23
0.67
1.9
二、铁路营业里程
万公里
1.4
2.96
1.1
高速铁路里程
万公里
0
0.4
—
复线率
%
11.9
49.8
—
电化率
%
2.7
69.7
—
三、公路通车里程
万公里
35
188.8
4.4
国家高速公路里程
万公里
0
3.2
—
四、输油(气)管道里程
万公里
0.06
4.4
72.3
五、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
公里
0
1089
—
六、民用运输机场数
个
20
74
2.7
(二)发展要求,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要求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完善城际交通网络,1.为内河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提升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保障,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2.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为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求提高东部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水平,扩大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覆盖范围。
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3.为陆海双向开放创造条件,为海陆双向开放创造交通先行条件,要求统筹推进沿海沿江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向西开放,深化向东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实现交通绿色低碳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土地、能源、岸线等资源日益紧缺,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结构,4.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示范,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产业承载区,发挥水运和铁路的节能环保优势。
专栏2 2020年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量预测。
指 标
单位
2013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
客运量
亿人
181
310
8.0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15867
26320
7.5
货运量
亿吨
179
270
6.0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68203
103910
6.2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要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提升综合运输能力,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为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打造长江黄金水道。
城市间实现快速通达,区域间实现高效畅通,城市体现公交优先,(二)基本原则,合理布局,乡村实现便捷联通,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
以提高主要通道运输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水路、铁路、公路、民航和管道发展,加快水路和铁路建设,优化结构,提升设施技术等级水平,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在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运输基础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适度超前,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对外开放等趋势,适当扩大运力余量,预留技术标准提升空间。
将安全第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岸线、线位等资源,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平安绿色,着力提升安全性、可靠性和应急保障能力,实现安全、低碳、永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专栏3 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网发展目标。
指 标
单位
2013年
2020年
一、内河航道里程
万公里
8.9
8.9
高等级航道里程
万公里
0.67
1.2
二、铁路营业里程
万公里
2.96
4
高速铁路里程
万公里
0.4
0.9
复线率
%
49.8
60.7
电化率
%
69.7
88.5
三、公路通车里程
万公里
188.8
200
国家高速公路里程
万公里
3.2
4.2
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
%
97.9
100
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
%
84.7
100
四、输油(气)管道里程
万公里
4.4
7.0
五、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
公里
1089
0
六、民用运输机场数
个
74
100
七、长江干线过江桥梁(含隧道)数
座
89
180
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三、打造长江黄金水道 充分发挥长江水运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有效缓解中上游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
加快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研究论证宜宾至水富段航道整治工程,(一)全面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水深条件和信息化技术,抓紧开展宜昌至安庆段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下游重点实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上游重点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
专栏4 长江干线航道规划重点项目。
长江口北港航道治理工程、长江口南支航道扁担沙守护工程等,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减淤工程,实施九龙坡至朝天门航道、宜昌至昌门溪航道、昌门溪至熊家洲航道、赤壁至潘家湾航道、中游天兴洲航道、湖广至罗湖洲航道、牯牛沙水道航道二期、鲤鱼山水道航道、下游江心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
提高支流航道等级,积极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抓紧实施京杭运河航道建设和船闸扩能工程,系统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统筹推进其他支线航道建设,(二)统筹推进支线航道建设,研究论证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引江济淮通航和长江水系具有开发潜力航道升级改造的可能性,加快建设合裕线、信江、赣江、江汉运河、汉江、沅水、湘江、乌江、岷江等高等级航道,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
专栏5 长江支线航道规划重点项目。
研究推进洞庭湖、鄱阳湖支线航道建设,研究建设岷江犍为、龙溪口、东风岩、嘉陵江利泽、汉江雅口、赣江新干、井冈山等航电枢纽,岷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合裕线等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实施京杭运河山东段、湖西段、苏南段、浙江段航道扩能改造,实施连申线、芜申线、杭申线、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长湖申线、通扬线、湖嘉申线、杭甬运河、杭平申线、钱塘江、大芦线等航道整治工程。
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内河主要港口建设,推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苏沿江港口功能提升,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优化港口功能,(三)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加强分工合作,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运输系统。
专栏6 长江港口系统规划重点项目。
海港 建设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南京港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连云港进口铁矿石码头,宁波—舟山港、苏州港、镇江港煤炭中转储运基地码头,河港 加快无锡港、徐州港、嘉兴内河港、杭州港、湖州港、马鞍山港、芜湖港、安庆港、合肥港、蚌埠港、九江港、南昌港、武汉港、黄石港、荆州港、宜昌港、岳阳港、长沙港、重庆港、泸州港等主要港口集约化港区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
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四)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扩大港口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抓紧建设三峡枢纽货运分流油气管道,大力推进铁路水路有效连接的联运系统建设,加强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启动三峡及葛洲坝既有船闸扩能和三峡至葛洲坝两坝间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完善公路水路无缝衔接的翻坝转运系统,(五)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积极实施货源地分流,挖掘既有船闸潜力。
促进过江通道与长江航运、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间,着力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六)增强长江干线过江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过江通道,加强渡运安全管理,优化整合渡口渡线,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过江通道系统,实现长江两岸区域间、城市间以及城市组团间便捷顺畅连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做好隧道桥梁方案比选、洪水影响评价等论证工作。
专栏7 长江干线新建过江通道规划重点项目。
上元门、宁仪城际铁路过江通道,李家沱、鹅公岩城市轨道过江通道,小南海、黄桷坪、果园、新田城市道路过江通道,陡山沱、宜昌轨道公铁两用过江通道,汉中西路、和燕路、张靖城市道路过江通道,南京4号线城市轨道过江通道,伍家岗、杨泗港、鄂黄第二城市道路过江通道,安徽省(17座):建设池州、姑孰公路过江通道,横港、铜陵开发区、芜湖城南、泰山路、马鞍山龙山路城市道路过江通道,江西省、安徽省(1座):建设宿松公铁两用过江通道,白塔山、盐坪坝、安富第二、蓝田、沙茜、泰安第二、合江县城城市道路过江通道,江苏省(14座):建设锦文路、南京第五、七乡河公路过江通道,湖北省(19座):建设红花套、枝江、荆州第二、石首、赤壁、嘉鱼、沌口、青山、棋盘洲、武穴公路过江通道,四川省(17座):建设豆坝、普和金沙江、罗龙、南溪公路过江通道,五峰山、常泰、江阴第二、江阴第三、锡通公铁两用过江通道,绵遂内宜铁路、江安第二、纳溪、安富第一、合江新城、榕山公铁两用过江通道,武汉11号线、武汉7号线、武汉8号线、武汉10号线城市轨道过江通道,白居寺、雷家坡、黄桷沱、郭家沱、铁路东南环线、新田港铁路、安张铁路公铁两用过江通道,海口、安庆、池安、江口、梅龙、龙窝湖、弋矶山第二、九华路、湖北路、慈湖公铁两用过江通道,重庆市(27座):建设白沙、油溪、五举沱、珞碛、长寿第二、长寿第三、韩家沱、兴义、顺溪、西沱、万州绕城高速、故陵、安坪、奉节公路过江通道。
注:1.公铁两用过江通道系指公路或城市道路与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合并过江形成的通道的统称,2.过江通道采用的建设方案(隧道或桥梁)在项目前期工作中研究论证后确定。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通道建设,四、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统筹发展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
加强快速铁路建设,建设商丘经合肥至杭州、重庆至贵阳等南北向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一)强化铁路运输网络,重点建设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
加强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改扩建沿长江普通铁路,进一步提高沪昆铁路既有运能,新建衢州至丽江铁路,加快南北向铁路、中西部干线建设,加快普通铁路新建和既有线路改扩建,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
专栏8 铁路规划重点项目。
快速铁路 建设上海至南通、上海经江阴至南京、连云港经扬州至镇江、徐州经淮安至盐城、杭州经长沙至昆明、杭州至黄山、商丘经合肥至杭州、郑州至合肥、合肥至九江、南昌至赣州、赣州至深圳、九江至武汉、武汉至西安、怀化经邵阳至衡阳、重庆至郑州、重庆至贵阳、重庆至昆明、成都至重庆、汉中经巴中至重庆、成都至贵阳、贵阳至南宁等铁路。
普通铁路 建设衢州经九江、岳阳、常德、黔江、遵义、昭通、攀枝花至丽江,成都至康定等铁路,实施皖赣、渝怀、成昆等铁路扩能改造,鹰潭至梅州,上海至乍浦,南通至启东,庐江至铜陵,六安经安庆至景德镇,内蒙古西部至华中煤炭运输通道。
积极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建设必要的地方高速公路,消除省际间“断头路”,在科学论证和规划基础上,(二)优化公路运输网络,尽快形成连通20万人口以上城市、地级行政中心、重点经济区、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等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延伸和补充。
西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以上,使东中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0%以上,加快普通国道建设,加强省际通道和连接重要口岸、旅游景区、矿产资源基地等的公路建设,实现主要港口、民航机场、铁路枢纽、重要边境口岸、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加大普通国省道改造力度,消除瓶颈路段制约,提高技术等级和安全水平,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
专栏9 公路规划重点项目。
启动井研经攀枝花至丽江公路前期研究,国家高速公路 新建桐庐至金华、景宁至泰顺、大丰港至盐城、苏浙界至嘉善、巢湖至庐江、桐城至岳西、利辛至祁门、广德至宁国、歙县至淳安、船顶隘至吉安、南昌至茅店、张家界至武冈、张家界至龙山、湘鄂界至慈利、来凤至咸丰、建始至恩施、黔江至石柱、涪陵至南川、雅安至康定、汶川至马尔康、绵阳至九寨沟、丽江至香格里拉、都匀经安顺至西昌、惠水至罗甸、弥勒至楚雄、新平至临沧等公路。
普通国道 改扩建G104、G105、G106、G107、G108、G204、G205、G206、G207、G209、G210、G211、G212、G213、G214、G215、G220、G230、G240、G241、G242、G312、G316、G318、G319、G320、G346、G348等普通国道相关路段。
(三)拓展航空运输网络,发展通用航空,增加国际运输航线,加快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优化航线网络,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强化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发挥南昌、合肥、宁波、温州、无锡、丽江、西双版纳等干线机场作用,发展临空经济,科学论证,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依托空港资源。
专栏10 机场规划重点项目。
长江下游机场群 实施上海浦东、南京、合肥、宁波、温州机场扩建工程,新建嘉兴、丽水、芜湖、蚌埠、亳州、宿州、滁州等机场。
长江中游机场群 实施武汉、长沙机场扩建工程,新建上饶、抚州、瑞金、神农架、十堰、荆州、黄冈、衡阳、岳阳、武冈、湘西、郴州、娄底等机场。
长江上游机场群 实施重庆、贵阳机场扩建工程,推进成都新机场建设,新建乐山、红原、甘孜、巴中、阆中、巫山、武隆、六盘水、仁怀、威宁、黔北、罗甸、泸沽湖、红河、沧源、澜沧、元阳、丘北、宣威等机场。
完善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川渝云贵地区原油、成品油输送管道以及区域天然气管网,连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气供应保障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沿江油气管网,加快建设主干管道,(四)完善油气管道布局,加快油气管道互联互通,配套建设输配体系和储备设施,增加天然气供应能力,提高原油、成品油管输比例,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
专栏11 油气管道规划重点项目。
配套建设区域干支线、相国寺储气库等,建设仪征至长岭原油管道复线,建设西气东输三线、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等主干管道向长江中游城市群供气支线,长岭至重庆原油管道,浙江舟山LNG(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和江苏金坛、刘庄、淮安储气库,荆门经宜昌至巴东成品油管道及配套设施,依托兰成原油管道、中卫—贵阳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南段(永清至上海)、青岛至南京、如东经海门至崇明岛等天然气管道及支线,加大西部天然气引入力度,优化布局长江三角洲地区LNG接收站及分销转运站。
(五)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建设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和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市郊铁路、私人交通等设施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等紧密衔接,加强客运枢纽一体化衔接,鼓励采取开放式、立体化方式建设交通枢纽,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客运枢纽,根据城市空间形态、旅客出行等特征,尽可能实现同站换乘。
统筹货运枢纽与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的空间布局,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建设能力匹配的公路、铁路连接线和换装设施,完善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降低物流成本,按照“无缝化衔接”要求。
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加快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工作,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布局的关系,协调枢纽与通道的发展,做好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与协调。
专栏12 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
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徐州、杭州、宁波、合肥、南昌、长沙、武汉、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以及南通、芜湖、九江、岳阳、宜昌、泸州等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
(六)建设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澜沧江、红河等水路国际运输通道,形成至南亚的国际运输通道,形成至东南亚的国际运输通道,完善口岸功能,推进昆明至越南、老挝的铁路和公路建设,推进昆明至缅甸铁路、公路和油气管道建设,配套建设与国际通道相关的基础设施,开发利用国际河流航运资源,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孟中印缅通道、中老泰通道和中越通道。
专栏13 国际通道规划重点项目。
建设中缅铁路大理至瑞丽段,与中缅油气管道相配套,中老泰铁路玉溪至磨憨段,银昆国家高速公路景洪至磨憨段,中越铁路玉溪至河口段,杭瑞国家高速公路龙陵至瑞丽段,昆明炼厂成品油外输管道,建设区域干支线及安宁储气库,祥云经临沧至普洱铁路。
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快速通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和乡村交通网络,五、加快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 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建设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滇中和黔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促进新型城镇化有序发展。
南京、杭州、合肥、宁波、南通为节点的“多三角”城际交通网,连通南通、苏州、嘉兴、宁波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连通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湖州、嘉兴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连通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泰州、扬州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城际铁路为主通道的“多三角、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建设以南京为中心,建设以杭州为中心,建设以合肥为中心,连通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安庆、淮南、蚌埠、滁洲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一)完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打造以上海为中心,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
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武汉、长沙、南昌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实现武汉、长沙、南昌之间2小时通达,(二)扩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武汉为中心,建设以长沙为中心,建设以南昌为中心,连通株洲、湘潭、衡阳、娄底、岳阳、益阳、常德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连通九江、景德镇、鹰潭、抚州、新余、宜春、萍乡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连通黄石、鄂州、咸宁、宜昌、荆州、荆门、潜江、仙桃、天门、孝感、黄冈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快速铁路为主通道的“三角形”城际交通网。
打造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一主轴、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三)构建成渝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重庆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为主通道的运输主轴,实现重庆、成都之间以及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重庆中心城区连通万州、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等区(县)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成都连通德阳、绵阳、遂宁、南充、广安、达州、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乐山、眉山、雅安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
实现贵阳与周边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实现昆明与周边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连通安顺、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建设以昆明为中心,建设以贵阳为中心,(四)建设黔中、滇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连通曲靖、玉溪、楚雄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
提升公共交通枢纽场站规划建设水平,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强化城市主干道路建设,基本实现大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积极推进市郊铁路建设,(五)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能力,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改善微循环系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完善路网结构,充分利用现有铁路资源,进一步推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统筹城市发展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杭州、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宁波、苏州、无锡等建成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优化交通组织,广泛应用智能交通技术,加强静态交通管理。
实现上中下游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100%,实施乡村公路的桥涵建设、危桥改造以及客运场站等公交配套工程,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乡村公路骨架网络质量,实现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继续实施以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通畅工程,提高乡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覆盖行政村的乡村公路网络,以满足农村交通需求为出发点,(六)改善乡村交通条件,加强乡村公路的标识、标线、护栏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实施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辐射乡镇,形成以县城为中心。
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性资金对普通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创新交通发展投融资方式,创新轨道交通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开展综合交通枢纽开发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扩大铁路发展基金募集规模,继续加大中央资金对内河航道和中西部支线机场的投入,各级政府责任清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投融资长效机制,并给予必要政策支持,优化结构和投向,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满足城际铁路、普通公路、内河航道等建设资金需求,推进经营性内河水运工程市场化融资,抓紧制定鼓励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保险和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支持,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破解融资瓶颈,(二)拓宽交通建设融资渠道。
(三)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抓紧推广三峡船型,大力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专业化船舶运输危险品,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旧船型,创新金融业务和产品,鼓励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经济高效船舶,积极发展江海直达船型,根据跨江桥梁净空高度、航道水深和运输需求等条件,充分释放三峡船闸通航潜力,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坚持安全第一。
鼓励大型港航、铁路和公路运输企业以长江为依托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加快发展现代航空物流,(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抓紧制定多式联运标准规范,优化整合中欧通道国际集装箱班列,整合航空货运资源,完善运输装备技术标准体系,提高联运比重,提高联运效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输平台,加快推进铁水、空铁、公水等联运发展,统一多式联运单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推广标准合同范本,充分发挥“渝新欧”、“蓉新欧”、“义新欧”等既有通道作用,构筑长江黄金水道快捷高效的进出口货运大通道,推动联运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扩大辐射范围。
提升交通行业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水平,(五)提升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快建设长江干线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推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城市交通等客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机制完善的智能航道技术体系,加快智能物流网络发展,健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不停车收费系统。
加强长江干线岸线管理和保护,完善船舶污染防治标准,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加强水上危险品运输监管、船舶溢油防治和污染物处理,严格控制船舶污染排放,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运营和城市配送等方面的推广应用,鼓励内河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探索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岸线使用人和港口岸线有偿使用办法,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应同步建设或改造现有通航设施,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沿江港口资源,(六)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进船舶技术条件,对规划通航河流,进一步优化运输组织,推进节能减排。
(七)科学组织项目实施,抓好铁路公路连接线建设,科学论证,加强过江通道研究论证,有序推进项目实施,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和公路“断头路”、“瓶颈路段”工程,加快畅通长江黄金水道项目建设,通道选址、过江方式(隧道或桥梁)和建设方案等均应满足通航、岸线利用、防洪等要求,解决进港铁路、高等级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区分轻重缓急,避免一哄而上。
本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污染排放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四个方面,七、规划环评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预计长江经济带将新增交通用地约50万公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会消耗土地和大量物资资源,并可能对局部地区地理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新增能源消耗2600万吨标准煤,影响环境质量,规划期间,运输装备运营和服务系统运行向周边环境排放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同时,年均增速5%左右。
本规划提出的项目将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有关建设规划中进一步落实,本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以及沿江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等的衔接,(二)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从与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的协调性看,同时充分吸纳相关专项规划环评工作的成果,本规划与国家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并将有关环评结论作为后续规划实施的依据,以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目标,发挥交通对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引导和支撑作用,不突破相应环评结论。
优先发展轨道交通、水路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鼓励轨道交通、公路等共用线位、桥位资源,发展先进适用的运输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输设备,推行更高的排放标准,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制标准,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采用新型节能的运输工具,鼓励建设公用码头,推广清洁环保车辆,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三)预防和降低环境不良影响的措施,减少土地占用。
积极恢复和改善交通建设中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工业“三废”和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动生态恢复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鼓励运输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避绕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区域,注重景观修复,积极开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作,切实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
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控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监测方法,严格项目论证审核和土地、环保准入,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
附图:1.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示意图。
2.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示意图
3.长江经济带铁路网规划示意图
4.长江经济带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示意图。
5.长江经济带机场规划示意图
北京市卫健委 提醒,今日是国庆节假期最后一天,面临进返京高峰,出京旅行
“秋天的日子是半透明的 涂在金色的土地和田野上” 如果有一个季节,能让整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美的路上有风景。一条条公路串联湖北的名山大川、多彩
从靠山水到卖场景 从卖特产到拼创意 乡村旅游越来越好玩 “采摘”“收割”“
老君山两日自由行攻略,不抱团,自己做大巴或开车去攻略。有爬山和做索道两
旅游出行方式的简单比较 出游 方式 项目 比较 特点 优点 局限性 适合人群 适合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春夏秋冬,风景各有各的美。而自驾旅游的魅力,就在于
从北京海淀出发,自驾140公里左右,就可以看到另外一番天地。 这里是高山草
我们都是时间的旅行者, 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 终其一生,行走在漫长的旅途
原标题:三月赏花游 户外踏青走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磊 通讯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