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安徽黟县碧山村文化访古行游影记。
2016-浏览数 12.1万。
今天是“碧山文化访古行游”整整一周年的日子,这篇行游影记算是一个纪念帖。
10月30日晚,一行三人乘坐K45次列车从徐州出发,于次日早晨7:32抵达黄山。
原先攻略里的乘车线路说要到黄山汽车站坐车到黟县的说法立刻让我们否了,干嘛还要到汽车站坐车呢,这里居然有直接到黟县的中巴车,在这里坐车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少花了银子,出站后前行不远看到有一个中巴车停车场,顺势过去看了看,下了火车就直接转了汽车,好方便呢。
这碧山村可是不一般,之前是做了点功课的,在一个村子有宾馆可住,这让我感觉有点意外,不仅有这普通宾馆,这不就到碧山了吗,预先就订好了碧山村的泰来宾馆,乘车到了黟县,在站内询问去碧山的车,还真有,乡村中巴,每人3元,嘿嘿,这次出行,怕到村里不好安排住处,其实事后才知道,还有奢华客栈呢,此为后话了。
坐上了去碧山村的车,这也是为了了解一下碧山村的基本情况,借此机会与车里的村民们闲聊起来,与当地人交流是我旅行中比较看重的内容,还没进村就有了交流的机会,这来碧山,这为此次的碧山行游开了个好头,其余都是本乡本土的村民,才发现这辆车里除了我们三人和一个来自苏州的姑娘是“外地人”外,于是,乘坐当地公共交通。
泰来农庄三人间120元,热心的村民给我们指示了去泰来农庄的路,只为想去碧山的客人提供个信息),不是广告,一个超大的广告牌就立在村口,压根不用费劲去找啊,3元钱的乡村中巴车票,放好行李后便开始了我们的碧山游,三人进去办理了入住手续(顺带说一句,路程并没有多远,没多会儿,车子就到了碧山,司机在村头停了车,下车一看,敢情这就到了住处。
这栋三层楼便是我们住宿的泰来农庄。
此行碧山,我才知晓了“碧山”这个美丽的名字,与两位小伙伴一起来到了碧山,只源于一个“碧山计划”,就想来看看碧山这个既有美名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到底是个啥样子,之前有朋友因“先锋书店”的一个分店开在了碧山而来,经他们介绍,于是,利用秋日的一个周末。
山村游对于我这个行摄者来说,村外没有导游图,就从泰来农庄边上的一条进村路开始了我们碧山村的游览,随意行游就是了,更没有配备导游,碧山村不是开发的旅游点,没什么难度,就这么一个村子,于是。
首先在内心里就奠定了这碧山村确实是个古村落的基本印象,这个村子里的老宅子之多,首先是要有一些古房古宅古建筑,看到这些古宅之后,古村落之古,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这些老房子、老院子,现保存有明清时期古民居、祠堂300余处的这组数字就足以说明。
初来乍到,摸不清门道,先在村里转转、看看,数数门鼻儿后,再找机会深入了解访问。
门头上依然保留完好的精美砖雕显示了当年主人家的“家底”。
荒芜的院落
紧闭大门的住宅,门头上的标语留下了时代的印迹。
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岁月的沧桑。
依然守候着故园的老人。
这样的印记,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印象尤其深刻。
这样的印记,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印象尤其深刻,我,便是曾经经历过的人之一。
新旧对比,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白墙黑瓦的古民居
曲折幽深的街巷
历史风貌留存至今
老宅留影
仔细看看这个门头,其中包含了不同年代的“信息”。
路过一户人家门口,女主人与我们热情的打招呼,于是,我们走进了这户人家。
原来村里还有民居可住哦,此时有点后悔当时选择住宾馆了呢,进去与女主人一聊才知道,这是一家民宿,哇。
这是由一栋明末清初的徽派老宅改造而成,距今已迂200多年,目前这个民宿主要是由女主人何阿姨在经营,老屋有上下2层,总共4个房间,呈左右对称形式,有古代徽州建筑共有的天井,公共空间很大,正厅中堂摆放东瓶西镜,中间是钟,寓意“终生平静”。
游乡村、住客栈是最登对的旅行模式,不能再进行二次选择了,一幢不大的老宅里,老宅后面还有一块自家的小菜园,何阿姨说她只想把最普通的乡村日常生活与来到这里的有缘人分享,没客人的时候何阿姨就自己在菜园里面种满菜,那就在这里做一次深入“采访”吧,此行就住一晚,可我们已经在泰来农庄落下脚了,这个民居叫做乡舍民宿,很朴实的名字,有莲花门,有美人靠。
厅堂里的这些字画让这间老屋顿时生出了文化气息。
徽州人盖房子墙都不低,但在徽州人却偏爱小天井,高墙围着小天井,是主人的前辈买的别人家房子,聚水、聚财、聚福气,徽派建筑,讲究以聚财为本,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连窥视院内的机会都不太有,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四水归堂,四水归堂,天井是个特殊的地方,天井和“财禄”相关,传统上徽州出商人,造就天井,这座老宅是明末清初时的老建筑,据主人讲,很多人家不缺钱,并非家传,都想方设法把围墙建得高高的,凸显出了“井”的味道,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高墙配大院是常理,一住就到了现在,动辄数仞,不仅能防君子,也很能抵挡小人,要是有人来探访吃了闭门羹,尤其是私人住宅,经商之道,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可谓“四季财源滚滚、四面八方来运”。
天井下的花草,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生长的非常旺盛,整个老宅生机盎然。
遂和何阿姨说,何阿姨非常高兴的答应了我们的“请求”,没能住在这里,但在村里有这么一个地方“落脚”还是蛮高兴的,想在她们家用餐,在乡村行游,在农家吃自家栽种的蔬菜水果是一种最好的生活体验,顿时让我有了重回故园的亲切感。
新鲜蔬菜现摘现做,这个新鲜程度应该是没的说了,就在菜地里与何阿姨商量做什么菜,这“点菜”的方式够特别吧。
点完菜再到厨房商量具体做法。
之后何阿姨和姥姥俩人就忙乎着为我们做饭,我和小伙伴们开始在老宅里“玩耍”起来。
姥姥摘完菜洗好后向我们展示“成果”,好新鲜好漂亮的哈。
何阿姨和姥姥在厨房忙饭,我们就在客厅里自嗨。
顺带着参观一下这座有着200年历史的明清老宅。
在二楼窗口望天井,这可是当年小姐们的视角哦。
房内的布置看着就舒服,老物件的沧桑感让人心生思古之幽情。
望着二楼的花窗,想象着当年绣楼上小 姐的生活情景。
温馨的居家环境,如同回到了故土的老家。
为了让我们更有回家乡的感觉,何阿姨还特意去挖了新鲜的红薯。
清炒蔬菜,没见过的一种红叶蔬菜,边玩边等,不大会儿,何阿姨那边就做好了,准备开饭喽,第一个菜,名字这会给忘记了。
这是何阿姨推荐的特色菜,这菜就陆续端了上来,紧接着,豆皮卷肉,看上去就很好吃的样子哦。
青椒肉丝,何阿姨做菜的手艺还真不错,菜的色相可以的哦。
清蒸腊肉,皖南的特色地方菜之一。
外加一锅蒸红薯,四菜一红薯,四个菜,标准餐,哈哈。
坐在家里的客厅茶几上吃饭,真的有回到老家的那种感觉哦。
饭后,我们和姥姥一起合影,这情景,就像几个远离故土的孩子回到故园老家探望老人家一样一样的感觉。
有族谱记载:碧山黄陂,昔时碧山曾有36所祠堂,碧山村多为汪姓,在何阿姨家吃晚饭,继续往村子的另外一个方向走,这座是村里的老土地庙,门头牌匾上书写的是《汪勃纪念馆》,是县内汪氏聚族而居的三大村落之一,是汪氏五十七世祖宗明公来黟的迁居地,是为黟县汪氏始祖,千载历史年轮,留给碧山深厚淀积,72处厅坦(屋宇前空旷而平坦的地方),104眼井,现今仍不乏保存完好或存有遗迹。
汪勃返乡在当年遇土地神爷的人字街口,老人见到少小的汪勃说:“孩子,母亲回答:那是土地神爷,经常会遇见一位老人,修建了土地堂,土地庙建成后,不仅要我用功读书,还说我要做大官,好好用功读书,堂内有头戴相冠土地神塑像,”汪勃回家问其母亲,在汪勃幼年读书每天路过人字街头时,土地堂改建为乡文化室,将来好做大官,老人是何许人,当汪勃考第进士,是村里出的一位官员,汪勃是南宋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官至相级后,相传,后来,每年正月里,来此上香礼拜,追思先祖,祈求平安的香客不断,文化大革命后期。
馆内有头戴相冠的汪勃塑像,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汪勃纪念馆》,出资将乡文化室修建为汪勃纪念馆,前些年,在埠外的汪氏后裔回乡祭祖。
村里的老宅院确实很多,因现大多无人居住,也无法一一考证所属人家,只能匆匆一览,直观感受下古村落的环境氛围。
村里至今还有古井存在,这口古井应该是现在至今保留下来的古井之一,据说碧山村曾有104眼古井,祠堂边的拐角、菜地旁篱笆处、路湾里的旮旯地,乃至少数人家的院里、屋中,都掘有水井。
在村里转了一圈后,我们前往村外,想去寻找碧山村的那个标志建筑——云门塔。
人们也习惯称它为碧山宝塔了,因为现在村名已改为碧山村,出得村来,一眼便望见那座古塔,那高高耸立的云门塔。
有民谚:一都柴,十一二都山边临,二都米,有民谣:一都城内冷清清,八都讲话又一类,九都出柿还有栗,六都西递水如金,七都来往最便利,十都剿匪把民欺,三都姑娘四都被,所以又称三都宝塔(黟县明清以来将县域界分为“十二都”,碧山村的云门塔,因建于云门书屋旁而得名,五都农家扁担皮,又因位于古时三都境内,四都白菜似粉皮,田薄担瘦难旺兴,),二都田多少人犁,三都萝卜似雪梨。
并建云门书屋于其侧,“云门书院在三都,黄陂汪氏建,云门塔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县志有记,岁时子弟课文其中,”它的建成,不仅为古黟桃花源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而且还留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传说。
并建云门书屋于其侧,“云门书院在三都,黄陂汪氏建,云门塔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县志有记,岁时子弟课文其中,”它的建成,不仅为古黟桃花源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而且还留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传说。
每个塔角挂上铜铃,梦见一个灾星即将降落碧山,塔高六层,塔形六棱,否则就要塔倒村亡,要在塔基下压上十岁以下的童男童女各一人,幸好一位仙人指点迷津,碧山风调雨顺,不料一天晚上族长老倌做了一个恶梦,而且要用纯铜制造,上塔顶的他阶要建于塔壁的夹壁内,清朝乾隆时期,庄稼年年丰收,这里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福地,当地村民丰衣足食,其乐融融,好不自在,不久就会山洪爆发,整个村庄将要遭受灭顶之灾,说只有在村南建造一座塔,还要开两个棱门,下基时,全村方可免灾。
愿献出她的两个亲骨肉:一个八岁的男孩,可以用土堆积一个两里多长的斜坡,这就是“汪母大义保三都”的传说,研究献出两个儿童的事,一个五岁的女孩,谁愿意把自己的亲骨肉献出作为塔基的牺牲品呢,大家都十分担心,后来还是一个老大爷想出一个办法,全村人都跑出来看,只有五层了,压在塔下的两个儿童众人却无法办到,村里人都为她这一义举感动得留下眼泪,用人工慢慢地把塔顶沿着斜坡推上去,只见塔下沉了一层,只是塔顶无法要装上去,这时有位姓汪的妇女深明大义,六层塔大体建成了,第二天族长老倌召集全族大会,村中人知道后,马上动工建塔,用了大约半个月时间,因为太重了,当然,这样过了一周,一天晚上,突然一声惊天动地般的巨响,村长无法,只好动员大家离开此地。
塔身六角形,塔的平面继承了宋塔六角形传统,塔身上共有48个铜铃,高3637米,直径528米,边长24米,原12米,云门塔共5层,砖砌斗墙,檐下饰以砖雕,每层翘角悬挂铁马,梯宽05米,这座云门塔就一直伫立在碧山村外,塔内壁绘,飞檐流角,塔顶是由紫铜铸造的,塔顶的每层都有8个,塔身内部为空心式,从此,系筒形楼阁式的砖体木檐结构,底部是六角形的台阶,桃木为骨,有折转的阶梯,回旋曲折,坚实稳定,层层设有门窗,既能通风采光,又宜极目远眺,淡雅别致,状如箭头,每当风吹过,很远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悦耳铃声,清脆响亮,令人神思飞扬。
来碧山村,不然就不能算到过碧山村了,一定要来看云门塔。
碧山村中有条人字街,沿着村边继续漫步碧山村,看完云门塔,在人民公社化时期,以街为界,东西划分,上午转的那片为碧西,现在我们要去的地方是碧东,分为有碧东、碧西。
不算真正到了碧山村,走进碧山,漳河、霁水是碧山村的母亲河,不寻两河源,不顾两河景。
家乡人从漳河、霁水源头接来了自来水,人们在来龙山下的漳河、霁水上游修建了4座阶梯水库,“一头水桶一头索”的年代已成为家乡人不归的回忆,现在,并建立了发电站。
沿着河的东岸漫步,不由得被一片古民居所吸引,这便是在碧山非常有名气的猪栏酒吧,巷口一个不起眼的“招牌”,引导着我们前行。
而在碧山村的这个猪栏酒吧是猪栏乡村酒吧的连锁店之二,位于西递的猪栏酒吧是猪栏酒吧一店,猪栏酒吧坐落于安徽省黟县西递古村落,这里便也成为猪栏酒吧二店,充满了怀旧气氛、乡村和世俗的轻松、愉悦,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是由上海一对青年诗人投资100多万元改建经营的,这是一栋明代的三层建筑,它的整体设计。
猪栏酒吧碧山客栈,是一栋清末民国初年的建筑,这里共有9个房间和一些公共空间,是一个以老民居改造而成的特色乡村客栈。
公共空间很大,店里房间很少,透过天井的窗就可以看到天空,还有不知名的鸟在屋檐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宁静而安详。
一座明清老宅,进行做旧修复后,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碧山村的这间客栈是西递猪栏酒吧老板的连锁店,是源于西递那间猪栏酒吧,在碧山村的村外油厂,所以,我们后来也去看了,留待下面再单独介绍,关于“猪栏”二字的由来,或猪栏酒吧二,因为那间酒吧一楼小酒吧的位置是一个猪圈,因为这里是第二间酒吧,是现在的主人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微型酒吧,就称这里为猪栏酒吧碧山店,又开设了猪栏酒吧三,猪栏酒吧的名字就此“诞生”了,所以也就延续了“猪栏酒吧”这个名字。
宅内的木雕依然精美的完整保留着。
筱余园的园号依旧
一座完整的老宅子用这种形式保护利用了起来,这也是古村保护的一种不错的方式。
这个乡村客栈的最出色之处,是酒吧主人用这种方式让'历史'延续并赋予了它生命,化腐朽为神奇,修旧如旧,在这里,每一间客房的布置都完全不同,各见特色。
这样的一座古宅修复的成本是很高的,住在这里的客人付出的费用就相应的也高,同样,这样的一间住房,在猪栏酒吧的最低报价是680元。
猪栏酒吧我们也就是“参观”一下,参观完继续“溜达”,让我们在这里住还是觉得成本太高了。
这名字真是具有绝对的乡土气息了,前面有猪栏酒吧,简直是乡土到家了哈,据说现在这个酒吧已经开张了,路边一座正在改建的房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DOG' bistro',这里就有正在装修的“DOG' bistro”。
猪栏酒吧的后边又是一座老院儿。
这座老宅碧山村人称为何府,现在这里被一个广东老板收购后改成了一座豪华乡村客栈——何府乡村酒店。
老宅也是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了修复。
很多地方基本保持住了原貌。
这样的改造利用,就算是把这座老宅给拯救了。
添置的一些新家具与老宅的风格也是一致的。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的住户是新浪网的采编人员,但没看到店老板在,只有一位看店的小妹独自打理着这家客栈。
前后边都有很大的院子,何府的占地面积比猪栏二要大很多。
院里的偏房被改造成了咖啡厅。
与前院贯通着的,还有个后院。
后院的风格与前院有些区别,被修建成了具有现代感的一座院落。
住宿风格也大有改变,相当于大宾馆豪华套房的价位了哈,据说此房的住宿标准是1998元 /晚。
走出何府,我们继续沿着村中的河流往村后走去。
碧山村后的来龙山,直至山脚,逶迤连绵,自山巅,再山腹,古树蔽日,松木参天,恰似一座天然屏障。
屏中有画,画中有声、有色、有形。
村后的田野里,一头老牛在割完稻谷的田里悠闲的吃草,远处白墙黛瓦的村舍成了老牛的“背景图”,一派美丽的田园风情。
这是一个用碧山村的废弃油厂改造的乡村客栈,从外观看一点看不出这里是个客栈,也是由猪栏酒吧乡村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的,还是原来油厂的模样,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猪栏酒吧三,村外漫步间。
从老油厂大门望进去,就能看到这里边有不同于普通村落里的汽车。
但从这个破大门走进去后,就是另外一个天地了。
这里便是客栈的前台和客人休息区。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来说,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内部还保留着当年的那些标语及具有年代感的牌子。
这里不仅是有乡村的感觉,还有时代的印迹。
这个酒吧是上海诗人郑小光夫妇开的,郑小光要做的就是原汁原味地保留,因为他们太爱皖南乡村的风景,几年前夫妻俩就来这里买了老房子,并按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装修,这些活生生的历史符号,承载着变迁的沧桑岁月。
郑小光说:“以敬畏之心来对待徽州的文化,这是我在装修中最大的体会,”那些老房子、老家具,老物件,只有你真正接触他们,才会懂得那些经过岁月之后呈现的光泽,比如低调、内敛、不张扬、实用,虽然是旧物,但依然是有温度有感情,启迪人心。
后院则是猪栏酒吧三的住宿区。
所有的家具都是老物件。
油厂的大车间,现在改成了一个书吧。
读书的地方不仅如此的有温馨感,更有画面感。
每一个角落的布置都是那么的精心。
能把一个乡村油坊改造成这样有文化气息的休闲地,可真是费了心了。
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个酒吧居然还保留了油坊当年的土制榨油机械,不仅可以让来到这里的人可以有回归乡野的生活,也把传统的工艺保存了下来,不然这个榨油机很可能就成了村民灶膛里的柴火而付之一炬。
以后再想找出这样的榨油机就是不可能的了。
这样的场景看似不怎么和谐,其实这样的利用才是保有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看似杂乱的空间,仔细用心去感受,每一个角落都有其独有的感觉,不同年代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
外表看上去还是原来油坊的本来面目,而“内涵”却完全改变了模样。
问了店家,今日客满,想去看看内部环境也没看成,据说,这里的房价每间都达千元。
所谓的低调奢华有内涵,在这里有了最恰当的定义。
品乡野之风,度奢华之日,这便是我对猪栏酒吧三的真正印象。
我们一行三人无缘在此奢华消费,只能来个免费体验。
猪栏酒吧三,有钱又想回归乡野之人,到这里来享受吧。
走出猪栏酒吧三,天色已晚,不能再往前走了,回返村中。
岱山暮雾,茶园田野,一派乡村景象。
暮色笼罩着碧山村,我们行走在田间。
返回村中,我们首先去了理农馆。
理农馆是碧山计划的一个部分,由乡村建设实践“ 碧山计划”的发起人欧宁创办的“理農館” 在碧山村朴素开馆,是碧山村的一个汪氏祠堂,理农馆的前身名为“启元堂”,2014年欧宁购下后进行维修与改造,2015年5月,1949年后改为台前村民组粮点,如今是一个含展厅、学习中心、主题图书馆、茶室、咖啡厅、杂货铺和研究者驻地七项功能的宣传当代农本主义同时兼有商业功能的新空间,该馆占地约260平方米,近年一直空置,濒临倒塌。
一个名为“刘传宏:皖南纪事”的当代艺术展在理农馆展出。
这个展览包括一系列场景静物、行旅日记、军事地图、攻击计划、武器图示、武术拳谱和地方社会调查报告等。
搜到一篇关于理农馆改造的对话,说明了欧宁改造理农馆的过程与设计思路。
SRS:理農館是您第一次改造老建筑吗。
欧宁:我家(理農館隔壁的牛院)是寒玉(猪栏酒吧老板)帮我做的,所以理農館算是我自己做的第一个改造建筑,当时我在北京没有时间。
SRS:我们上次来的时候理農館还没开始改造,但印象最深的是你想做一个异形的瞭望平台,当时还讨论了一些结构问题,但最后为何没有做。
我还需找一个专业的工程师做结构计算,我出想法,后来一直想在天井里做一个锥形的像半坡村的原始房子,我找了建筑学专业的志愿者冯斯特和张了然画草图,或者他们也可以出方案,他们画示意,但这个想法我准备在山顶上即将新建的茶寮项目上实施,但还是因面积不够没能做成,其次如果做异型的东西我也担心会和老建筑冲撞的太厉害,欧宁:首先这个天井很小没有足够的空间,另外结构的问题当地的农民施工队不一定能搞定,这就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了,我跟他们一起讨论修正。
SRS:上次听你描述完后,我觉得理農館会有一些东西做的不一样(比较现代),但今天来看了觉得这是个非常当地,非常和谐,各方面都没有冲突的地方。
会形成一种新的资源,而我觉得那种简易的路灯是我所理解的农村现实,就需要引进一些差异化的东西,如果效果做的好也许会超过原先的历史资源,但农村要发展,因为徽州农村村村都一样,不会是很当代的东西,而这种差异化是有原则的,还是被当地人认为差异化,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建筑的形制和村庄的规划都是同一模式,也许同样是民间建筑,但可能不是徽州地区的,特别是旅游要发展,欧宁:我当时是出于一种思考,在门口装两盏简易的路灯,即使我现在这样做,比如内墙刷白,他们觉得不好,应该是装灯笼。
SRS:理農館的改造后的院子倒是没有按照传统的徽派院子来做,传统的徽派院子四水归堂,空间较小,一般也不种植物。
人有些基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过去可能解决不了的一些基本需要,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历史或者与使用者没有关系的虚无的东西,就应用当代方法解决,不会因为时代改变而变,而如果古建里的形制已不适应当代生活,欧宁:我对为了历史保护死守形制的做法是比较反对的,如果今天可以解决,为了保护而保护,而不是矫情地一味遵守古制,还是要以人为本,除非古老的东西在今天看来很人性,这栋房子是当代人在使用,那些可以保留,就没有必要重新仿造,显得做作,不用厚古薄今,对温度的适应感,对空间的感知。
SRS:建造的时候有图纸吗,这些农民施工队看图纸施工吗。
有了准确尺寸的施工图还是比较有效的,农村的工匠想问题不会想的很远,以前这里所有人修房子都没有这样画过图纸,不会为你考虑的很周全,因为对工匠口述后他们对尺寸常常拿捏不准,有非常准确的尺寸,我请他用CAD画了图纸,施工顺序、施工效率上都会出现很多问题,欧宁:有图纸,导致最后出来的东西不是期望的效果,开始我有一些手稿,后来一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的志愿者冯斯特来之后,从我开始这样做了。
SRS:改造的时候有没有纠结二楼屋梁的高度不够。
不做隔层在一楼看冬瓜梁不觉得它体量大,但其实我特别喜欢(二楼空间的高度),如果高度不够感觉不好,做隔层的时候首先想到一楼要有足够的层高,做了隔层跟它距离那么近后,上面空间自然矮一些,身体与冬瓜梁尺度的对比突然让你觉得很震撼,欧宁:没有纠结,因为人可以直接摸到老的建筑材料。
SRS:如果是专业建筑师来做,一量高度不够两米肯定不会这么做,所谓的“专业性”有时也在抹杀人的细腻的感觉,最后出来的效果不一定有理農館现在的状态好。
SRS:理農館自开业以来碧山村民的反响如何,村民会经常来这里吗?。
还做了一个“格子铺”,通过“格子铺”把这里和村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这个“格子铺”就是向村民开放,村民会觉得亲切,没装修完就有很多村民拿着红豆绿豆来卖,另外在开业之前就构想理農館不能只是服务游客,而村民从来不喝咖啡,慢慢教她做咖啡,端午节理農館又做了拍卖会,也一定与村民熟悉的空间有心理距离,所以确实会产生距离,叫“拉步甲市场”,用碧山的二级保护动物拉步甲作为标志,比如一个红色的咖啡机放在那里,我首先要请一个本村人过来上班,她现在做得很棒,把村民家里的老物件在展厅拍卖,是当地人会讲黟县话,我请的杨燕,所以在杂货铺里除了出售我们自己开发的农业主题产品外,但我觉得没关系,让他们拿自家农产品来卖,我们想孵化一种集市,招来后才知道她不识字,欧宁:我修这个房子一定带有我的趣味,为了消除距离感,我们都叫她燕子,通过他们的口头传播。
SRS:是希望通过二手店、拍卖等方式把二手物资在社区激活。
有的人还喜欢看《红楼梦》老版电视剧,第一次放映以为他们喜欢看日本动画片如宫崎骏之类,最近在放《霍元甲》老版电视剧,后来开始调查到底现在的老百姓喜欢看什么样的影视产品,最早希望放给小孩看,比如天天在展厅放电影,所有人第一选择都是黄梅戏电影,刚开始我们想象村民爱看什么,村民现在每天听到放映声响起就会过来,我们还尝试很多方式让老百姓消除对理農館的心理距离,有时吃完晚饭还主动来找我们开机,欧宁:对,但与现实结果相差很远,但反应不好,甚至直接点戏。
SRS:理農館目前有咖啡馆,也卖农业主题的文创产品,算是涉足商业了,知识分子参与到乡村商业活动在您原先“碧山计划”的构想之中吗。
有时做非牟利的事情不如商业动员的效果快,但其实好的商业是很棒的动员工具,欧宁:之前我对在农村做商业一直非常谨慎,因为一直以来农村的议题很受关注,但实际上这是很迂腐的,商业背后的公平贸易、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对社会而言是进步的基石,动不动就会引起舆论,大家都太清高了,可以产生教化作用,其实中国很缺商业知识分子,同时也因所谓的知识分子自觉性与商业保持距离。
理農館在我看来是“碧山计划”的重要转型,理農館开张后我们跟村民的关系比以前近了非常多,即使你做的一些非牟利的大型活动让碧山很出名,我在碧山生活的这几年发现老百姓最急切的目的就是要挣钱致富,村民看不到这些为村庄带来的直接利益,所以他们理解不了你,所以。
改造之前的理农馆旧屋咱们没机会看到了,改造后的理农馆就是这样子的。
这是一楼的茶室
一楼的咖啡区
理农馆有时候放电影,欧宁在那里为村民提供各种文化活动,“村民最喜欢看的是老电影,它更像是村民的社区活动中心,“理农馆”本是以咖啡馆的名义开业的,尤其是戏曲电影,”欧宁说,有时候举办展览,实际上。
这样的咖啡馆在乡村里见到过吗。
农产品杂货区
这样的农产品出售区为当地村民的手工艺品提供了一个商品销售的“渠道”。
二楼则是一个纯粹的安安静静的学习区。
村民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心读书,真是一份独有的精神享受。
我们三人虽然算不上大文化人,但也都是有点文化的人,这样的环境让我们感到亲切、温馨和舒适。
在这样的环境中拍摄,真是既惬意又欣慰,在整个碧山的文化访古行摄中,下面这组片子是我拍的最有感觉也最满意的一组。
我在理农馆带回了一本《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作为碧山理农馆访问的纪念品,最后。
就是“碧山计划”:“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而理农馆就是“碧山计划”的一个实体展示,重新赋予农村活力,在农村展开共同生活,在理农馆带回这本书有着独特的意义,“碧山计划”就是关于知识分子离城返乡,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以各种方式为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奉献才智,这本书让我的心一下被触动了,这本书腰封上的一句话,再造农业故乡的构思与实践,在我看来。
从理农馆出来再次回到何阿姨家吃晚餐。
晚餐后与何家人还有何家的客人一起闲聊,就在这闲聊之中,他们替我们安排好了晚上的访问活动与第二天的活动内容。
带我们来到欧宁先生家的人是何阿姨家的老朋友钱老伯,晚上的第一个访问点是欧宁的家——振德堂。
为了“碧山计划”从遥远的广东来到这个皖南的乡村生活,钱老伯带我们来到了振德堂,欧宁夫妻俩不在,欧宁的老母亲热情的出来迎接了我们,一个耄耋老人,让我心生敬意又非常感动。
使不那么富裕的碧山成为一个现代化古村落,碧山这个普通的徽州古村落开始进入媒体的视野,策展人欧宁在碧山举办了“丰年祭”后,同时又避免成为另一个拥挤的宏村,他打算在那里做一个乡建实验,欧宁从村民那里买了一栋旧房子,2011年夏,花了钱和时间重新装修,动用他手上的文化资源。
欧宁在碧山居住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个广东人索性定居在安徽黄山黟县碧山,一个来自广东的文化人,他的小儿子也将在碧山出生,成了一个真正的碧山人了,欧宁,2011年的“丰年祭”已经过去了4年,在离开“现代传播”后,今年11月。
说明欧宁不仅在理农馆为村民们放映电影,也经常在家里放映些什么,老屋大堂里的那幅银幕。
这是欧宁家的过廊,敢情在家里也开了展览哈:)。
餐厅的装饰既简谱又传统还有点现代气息,别有味道。
这是欧宁的木匠工作室,带我们去欧宁家的钱老伯就因为做木工活与欧宁成了朋友,欧宁真是融进了碧山这个乡村的环境中,所以我们才有了到欧宁家访问的机会,自己动手制作木制品。
村里云门文化有限公司特意安排了一场演出,今晚这里有黄梅戏的演出,这是碧山云门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巧今晚因为新浪网站的人过来,我们便去了村里的“大礼堂”,从欧宁家里出来,我们有幸沾光了。
一幅最经典的碧山村图作为了舞台背景,非常具有地域特色。
每到这个时候便是全村人的大聚会,连小宝宝也不愿错过这样的派对机会。
演员们在做着各种演出准备。
这位八十七岁的老人家就是这个黄梅戏团的老团长吴兴伯,谁能看得出这位老人家已经过了耄耋之年,老人看上去至少比实际年龄年轻了20岁,这样的精气神,如此的有神采。
装扮好的演员们安静的在侧台候场,这些演员的年龄可都在60岁以上了哦,悄悄的告诉大家。
乡村大戏即将开演,村民们静坐等待开场。
关于碧山村的基本情况还是需要介绍给来宾与客人的,村上最有文化的胡老师上台给来宾观众介绍了碧山村的情况,但碧山村的村民们同样也把我们当做了尊贵的客人,因为这次演出是为新浪网站做的专场演出,所以,虽然我们三人并不“隶属”于某某团体。
能被村民们作为贵宾对待,更希望村民们当我们是自己家人,此行碧山村,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其实作为我而言,从我心里的感觉来说,我们是返乡探亲来了。
了解碧山黄梅戏团的情况,说到碧山黄梅戏,我去找吴兴伯老人聊天,八十七岁的吴兴伯排第一,趁着等待开演的空档。
自己唱还不过瘾,要说小吴在家也没歇着,故事还得从解放前说起,为了这唱戏的爱好,十六岁独自跑去安庆学了黄梅戏,由黄梅戏引发的一段旖旎的爱情更是令乡民津津乐道,唱戏在当年可是下九流的行当,平时听听戏也唱戏,谁劝也不听,父母亲那是死活也不同意,小吴虽是读了几年私塾,那时吴老还是个长身玉立、唇红齿白,面容英俊的风流少年,骨子里却透着对戏剧人生的向往,只学了三个月,便回了家,自顾自的唱了开来,就凭这股子韧劲儿,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一官家小姐就是在小吴唱戏时迷上了他,小吴心疼小姐,不辜负小姐的情谊,人不可貌相,怎么也不会答应让情郎上战场,女儿家的心思最难猜,好景不长,读书的经历也让他爱上了创作剧本,二人总算走到了一起,二人终于喜结良缘,小姐也不吭声,其实也好猜,表面上没说不,眼看着小姐一天天憔悴下来,可谓是此生长相随,与意中人儿紧相随,断了自己参军的心思,小吴想脱掉戏服换戎装,剧本《两世姻缘》由此诞生,唱戏已有模有样,海不可斗量,别看还是个少年,有哪家的姑娘能抗拒这样一位温润如玉的年轻人,献出了一片痴情,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封建教条,冲破了太多枷锁,国难当头,儿女情长、生死相守这样的誓言都那么无足轻重,既能报效祖国也能圆心中的军人梦,偷偷哭了好几场,愁思萦绕,是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私底下难受,好不容易守得云开见月明,只愿天长地久,一夜无眠,这夫妻一做便做了六十多年,为了纪念这段爱情。
在唱戏中发生的任何意外都由自己承担后果,如今的吴老独居在古宅中,可能对于吴老来说,为了能唱戏,吴老依旧在唱黄梅戏,唱戏不仅仅是个爱好,几个儿女都想把老人接到城里照顾,吴老怎么也不肯离开他和发妻居住过的地方,甚至和儿女们立下字据,到老还是这么任性,您看,也是记忆的保留。
吴老伯没有登场,我能有机会访问到吴老伯,在今晚这场演出中,只是作为团长,以艺术指导的身份出现在现场,也是一份荣幸。
是返乡青年汪程龙成立的云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把黄梅戏团又重新组织了起来,汪程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碧山人,汪程龙的父母是碧山村的传统制糕人,汪程龙冲动了一次,汪程龙长大以后,可能一年都很少回去一次,碧山黄梅戏团成立于80年代,还有一些孩子,等着孩子,老人们没体力,也没精力去劳作,拖着孩子,离开碧山村奔赴他乡,黄梅戏团解散了,村子里面只剩下了年龄稍大的人,成为了一个返乡青年,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村子的祠堂可能不行了……”的时候,离开了在北京开了多年的茶叶店,就是由这位老人家组织发起的,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与大多数普通年轻人一样,读书、工作、安家,如果没有每年的春节,只能是守着房子,看着孙子,可是有那么一天,当家里人跟他说,就这么一根筋地返了乡。
不知道该怎么做,但返乡后做什么、怎么做呢,但是更缺乏的是激发村民重拾以往热情的动力,但还好身边有伙伴始终陪着他,返乡很简单,他们渐渐地发现村里面缺资金,他只知道在一些地方(保护女祠、种植养殖、修建民宿等等)提供些资金支持,希望帮助村民重建起热情,还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还有亩邻伙伴计划在一起,但是这些并不足以弥补和改善,让村落更有生机,汪程龙一度很迷茫,70多岁姚立兰老师、碧山返乡青年汪成海加入了云门的团队,一开始,四处举债的他,为此导致家庭破裂,而他们。
让更多的人走进来,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体验类项目,他们确定实行“乡村民俗文化体验游”,与传统的村落游相比,让游客能够听一听黄梅戏、做一做传统手工、操练一把农桑工作、感受一下传统文化,那么如何更有生机,感受和体验碧山,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人”,对,他们走访了很多村庄,拜访了一些乡建专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
碧山黄梅戏团也成了云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云门文化发展公司为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们请来碧山人在80年代成立的黄梅戏团,为来碧山的游客唱戏,这样不但给黄梅戏团的老演员们增加了额外收入,也慢慢打造出了碧山黄梅戏的品牌,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团队开始了这些实践:首先是黄梅戏,通过自媒体的宣传其反响非常好,于是。
云门文化公司带领游客们制作白叶果,吸引外地人来到碧山听竹编师傅讲解传统竹编手艺,老手艺人渐渐意识到竹编技艺的珍贵之处,汪程龙的云门文化发展公司的目标就是“以文化之名,当地人制作白叶果是亲人朋友之间团圆、交流和相处的一大习俗,云门文化公司不仅重新组织起了黄梅戏团,通过这个活动,同时还在村里开展了各种活动,开展了白叶果制作,设了竹编课程,也让碧山独有的乡亲之间的温情传递了下去,不但传承了这门手艺,共筑碧山梦”,保存和发扬这份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碧山精神尤为重要,从而能够将这个技艺坚持下去,一心致力于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一个返乡青年,抛家舍业,不能不为这位有理想有志向的年轻人点赞,并且让旅客自由选择是否现做现买,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和职业认同感,另外,在现今快节奏的社会中。
户外体验是配合公共文化课一起开展的,从徽州种茶的历史讲到坐禅之道,还有户外游和公共文化课,汪程龙他们团队的公共文化课也配合不同的时令开展活动,再讲到茶与养生,他们让旅客和村民一起体验采茶、农耕,古时的徽州人是因时而作的,感受碧山的山光水色和男耕女织的桃源生活,比如谷雨时节他们开设茶道文化课,同时。
邀请村民和志愿者一起清扫村庄里的垃圾,由云门文化支付志愿者老师和行政管理的所有费用,把黟县童谣教给幼儿园老师,他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团队邀请村里的老人口口相传,开展“美丽碧山我先行”,让碧山保持美丽和清洁,在村子里,再教给最年轻一辈的孩子们,给留守儿童开展主课以及一系列兴趣课程,除了向外来游客推广碧山文化,开设陶行知乡村教育示范苑暑期班。
才更可能让村子的古建筑保存下去,这也是汪程龙这位返乡青年立志要为碧山村的改变而付出心血的动力所在,汪程龙想让碧山村和他一样,生于碧山长于碧山的汪程龙,他认为村子的美好要被自己认可,更要被外界认可,虽然之前在村里待了二三十年,让村里的手工艺和民俗文化传承下去,才让他真正地成长了,只有返乡的这段时间,但他自己觉得,能够被慢慢地唤醒,这样。
也能获得相应的收入,已经增加了一些收入,本地的黄梅戏剧团,他们也让碧山黄梅戏曲开始走出碧山,在原来零收入的情况下,现在,同时,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让这些老演员们在满足自己爱好的同时。
碧山黄梅戏团是村民因为喜爱而自发组成的,最小的也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很多团员的一生都和黄梅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最大的87岁,黄梅戏在当地广为流传,这个团的演员,经久不衰,几十年来一直对戏剧孜孜以求,可当他们一上台,一举手,一投足,好像完全忘却了自己的年龄,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表演的角色之中。
梦中的胡杨林 发表于 19:42。
有钱人啊~~~那里是个非常隐蔽的乡野之地,你可以发挥下想象:)。
却丝毫感觉不到他们的年龄,却完全可以与那些艺术家们比肩,仔细看一下,但看他们的表演,岁月还是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很深的印迹,虽然他们仅仅是个乡村剧团的业余演员,但他们的认真与努力。
/v/VWlm7pGc37c/&rpid=428435994&resourceId=428435994_04_05_99/v.swf。
当你看到这个表情时,谁会相信这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演一个小生呢。
真可谓是百看不厌,但他们的表演依旧让下面的观众兴致勃勃,他们演的基本都是一些传统的黄梅戏片段,虽然底下的观众们也都不是一次看过这些桥段了,也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v/S9Inxkou_MQ/&rpid=428435994&resourceId=428435994_04_05_99/v.swf。
/v/w9NK54hiESA/&rpid=428435994&resourceId=428435994_04_05_99/v.swf。
[media=x,750,500][/media]。
剧团的乐队人员也都是些老人家了,看到他们这么认真的对待着这样的乡村演出,真的让人动容,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v/8lSwI_Uiwk4/&rpid=428435994&resourceId=428435994_04_05_99/v.swf。
江永忠人是出了名的老实,江永忠是梨园子弟,从太爷爷那儿就唱起了戏,爷爷唱、爸爸唱、到了他还要唱,按江永忠的话说:“祖宗的东西,碧山村黄梅戏剧团里这位叫江永忠,却像换了个人,平时闷不吭声,遇了熟人也就点头笑笑,可一穿上戏袍子,无论是彬彬有礼的相公,还是阴险狡诈的奸佞,都能演得活了,为啥,不敢丢,”。
老汉总就推了,应付不了的……老汉离世的前一天,命总比戏值钱,可总有推不过,推不过的,人还不算老,一年没唱过戏的老汉心里痒的不行,唱了半辈子黄梅戏,上晌还在想着唱哪出戏,江老汉那年五十八,老汉自己也知道,可这一痒却惹出了老毛病,下晌人就没了……,也舍不下待了半辈子的戏台,自己的老亲家哪有推拒的道理,就使江永忠去应付,心脏却出了毛病,所以平时县里乡里来邀戏,他最爱的戏曲却索了他的命,老父亲在徽州是个角儿,没成想,亲家请他搭台唱戏。
”江永忠没言语,可人总要活着,留之际拉着江永忠的手说“一定把戏唱下去,要说这江永忠人长的眉清目秀,江永忠四十二,幸好江永忠手里还有些活儿,给人做起了漆活,楞是没讨着媳妇,因此大姑娘小媳妇没一个敢和他好,老父亲弥戏渐渐没了当初的气候,嘴里总要哼上两曲,一月唱不了三两回,便拿起了刷子,只是闲了时,只哭着应了,为这,嗓子更是响亮,可唱戏在老话里都说是下九流。
汪彩眉为戏,就爱听戏,必定要谈起另一位戏痴汪彩眉,听不了旁人的闲言,回到夫家却受了一顿好打,可夫家受不了,可越打,她越去,汪彩眉在孩童时期,便生生的把汪彩眉锁在房里,汪彩眉是真真的把戏爱到了骨子里,听也好,十里八乡哪有戏哪就有她,一次偷摸着去唱了戏,受了不知道多少的打骂,说到江永忠,戏散了跟家人学起时也颇具模样,到了年岁,嫁做人妇,可夫家却讨厌这下九流的行当,劝了几次,没用,演也罢,耳朵根子又软,终有一日,再也无法忍受,留下离婚协议,逃回了娘家。
江永忠发现了也没停下,江永忠一边漆着家具一边哼着戏,江永忠的油漆工就做到了汪彩眉家,江永忠哼的正是自己喜欢的《龙女情》,这江永忠的姻缘也就由此开始,听了戏就赶到院里瞧,这曲就不知怎么传进了彩眉房里,也不知是机缘巧合,)两人便生生的唱完了一折子的戏,瞧着瞧着,想了要停但没停下来,开了工,正唱到动情处,忘了情,还是天定良缘,晌午吃过饭,彩眉是个急性子、胆儿也大,一看,不自觉的就和了起来,声便高了,(后来他说。
夫妻二人更是欢喜的紧,若见他夫妻二人满面红光,听村人说这夫妻二人从没为琐事红过脸,这一来二去便熟稔起来,一定是要登台唱戏去,成了戏友,后来渐渐地生了情愫,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只是在唱词练功上才偶有争执,后来,碧山村黄梅戏剧团成立了,不用问。
这对夫妻的故事比那戏文里还要精彩三分,人都说人生如戏。
说起朱根枝,这位老奶奶名叫朱根枝,剧本便存在朱根枝的家里,没成想他们不仅没反对还招了戏班子在家里排戏,朱奶奶也算是能一呼百应绝不让这戏没了着落,怕是父母亲反对,也难怪朱奶奶有这样的好心肠,下面这位老人家也是碧山黄梅戏团里可圈可点的一位奶奶,同了长两岁的哥哥跟吴老太爷学戏,初学之时兄妹俩人还担心唱不长久,概是传自她的父母亲了,前面提到的吴老伯编的那《两世姻缘》的故事,不单说是在碧山村里有口皆碑,朱家二老也都好吃好喝的招待着,那时候年轻的大姑娘小伙子兴致来了唱到夜半三更,在十里八村的戏友中间也是有顶顶的好人缘,若是场子缺了人,忆得朱奶奶豆蔻之年。
让朱奶奶下定决心断了这黄梅戏的怕就是三箱冻米糖,放不下的是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朱奶奶这戏一唱就是半个世纪,成家后丈夫对于朱奶奶跟随戏班子外出唱戏颇有微词,然而中间断了还是整整十八年,看着孩子只能以其充饥却是苦到了心里,那糖甜,奈何妻子实在是爱极了那黄梅戏的一招一式,其间倒也不是没中断过,故事人物的一颦一笑,虽说是热爱。
任谁都只能说是这碧山养人,时光都不忍落下痕迹,劳作于碧山一片天地之间数十年,一晃到了八零年代,吴老太爷又组起了黄梅戏团,朱奶奶可不就是这旦角儿的第一人选,孩子长大成人,丈夫不再反对,她重新穿起戏服上了台,口吐之音仍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垂在胸前的麻花辫还是那么粗黑油亮,那眼眸里透着的精气神儿是我等小辈怎么也比不得的。
都说这戏是唱三分扮七分,朱奶奶看着台下众人兴致高涨,定睛一看朱奶奶一针一线制起的戏服,九分的制作在灯光下竟也显出了十分的光辉,自己也越唱越是带劲,团里的人都戏称她为道具导演,时至今时,日子已不再是一饥二饱,黄梅戏便成了茶余饭后村民们最爱的消遣方式,也算上是百分的称职了。
可这朱奶奶却是从没有过半分差池,朱奶奶同着伙伴也从未停了排练,戏唱多了也难免出错,她从不懈怠任何一场演出,任何一位观众,即使在没人听戏的季节没了微薄的报酬,千金难买人开心,而每段唱曲就是他们最养嗓子的良方。
看着朱奶奶的一招一式,那亮亮的嗓音和依然俊美的扮相,再加上那活灵活现的表情,用当今最时尚的语言表达就是:简直了。
看朱奶奶的表演,这么高龄的朱奶奶了,真是完全感觉不到她的年龄的存在,唱了一个多小时了精神依然很足,还能有这样的精气神儿,真棒。
/v/xmh4Eev9ELo/&rpid=428435994&resourceId=428435994_04_05_99/v.swf。
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来了这样一个扮相,他的内心会老吗。
这一段《打猪草》的片段我几乎是全程拍了下来。
/v/LQG-lHf0Aec/&rpid=428435994&resourceId=428435994_04_05_99/v.swf。
台上人开心,台下人快乐,看着这一对的表演。
真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啊。
演出结束后,吴老伯和他的团员们合影留念。
看这样的演出,今晚在碧山看的这场演出,虽然没有大剧院上演的环境,但绝对比在大剧院看着让人动心,演出结束的那一刻,我克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跑到台上让小伙伴给我拍了张纪念照,让我真心体验到了乡村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也要向他们一样,做个不老人。
我们又来到何阿姨家吃早餐,早餐后由何阿姨家的大公子李龙惺带我们去枧溪村钱老伯家访问,第二天一大早。
小伙伴们边走边玩,我和李龙惺边走边聊,就这么沿着乡间公路一路向着枧溪村走去。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枧溪村,前面那座白色房子就是枧溪村村头了,就这么在闲聊之中。
老伯一早肯定是去西递了,后边便到了钱老伯的家,小李这才想起今天西递有稻草人展览“大圣归来农乐园”的活动,走过这座白房子,走近一看,大门紧闭,铁将军把门。
尽管老伯不在,但在大门口看了门上这些石子做的对联后,我直觉的感觉到,这钱老伯可不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老翁。
“碧山枧溪,两幅简单的对联,让我了解了碧山与枧溪两村的历史背景,从对联上下同样用石子镶嵌成的两朵兰花和两幅风景画,“三都石亭,人杰地灵”,天上人间”,可以看到钱老伯那颗追求美的内心世界。
因小李是钱老伯家的常客,小李便带着我们从后面的田野里绕路翻墙而入,为了不让我失望,前门不能进,前门锁了,无法进门。
主人不在,前门不走走后门,想必钱老伯也不会怪罪他了,这样的“拜访”可是有点唐突,但小李既然有“信心”带我们进去。
老伯人不在,这便是钱老伯一个人的家了,一只小黑狗代替老伯迎接了我们。
走进来之后才发觉即使钱老伯不在,钱老伯不在,也一定得进来看看,也许大家会感到奇怪,你们还去他家里干什么呢,我起初也没太理解。
这就说明钱老伯这里是理农馆的又一“分号”啊,上面的一行字更是说明了钱老伯的与众不同,同时也说明了钱老伯也是“碧山计划”的参与者之一,钱老伯的住房本身确实也没什么特别,但在房门口的一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却不得不引起注意,“靠山邸”三个大字成了这个普通的民居的名号,《理农馆研究者驻地》。
再看看钱老伯的小院,各种花草栽满了院子,虽已是初冬,盛开的花儿还在雨露中绽放着。
钱老伯居然自己营造了这样的一个环境,一个小小的乡村院落,这都是钱老伯自己一手打造而成,钱老伯的形象在我心里立刻明亮而温暖了起来,是无论如何将眼前这一切与这乡村的风情联系不上,小院的左边是一处小桥流水的景象,看得出,就我这脑袋,这该是有着怎样心境的一位老人家啊,顿时。
是不是将年轻时的一些浪漫回忆通过这种形式镌刻在了心里,钱老伯不仅自己造就了一所温馨浪漫之所,这座微型小桥称为回首桥,不知老人家自己在这桥上会回首哪些往事,还给这方天地各自命了名。
不知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带给了钱老伯多少的心灵的寄托与过往的回忆。
生生让钱老伯建造成了一个花园,鱼缸上的另外四个字“福如新安”,钱老伯又花费了心思用小石子再次镶嵌上了文字,一定要向钱老伯当面讨教,就在这个自造的鱼缸上,这确实就是钱老伯小院里的真实写照呢,一个小小的庭院,有一个自制水泥鱼缸,我琢磨了好大一会没能完全理解老伯的意思,我想那个“新”字断定不是“心”的白字,院子正中央,“柳岸观鱼,春色满园”,是啊,这真是一位有心有情有趣的老人家,以老人的学识,一定有他自己独到的意思,以后有机会再去碧山的话。
钱老伯在走道上栽种的两棵上互相种植了藤类植物,钱老伯栽种的树木品种很多,这次来到钱老伯家里,特意做成了一个植物拱门,院子的另一边是植物区,有意思的是,既美观又有趣味性,这样精巧有心的设计和布局,有谁能想到是一位淳朴的乡村老翁的杰作呢,虽未见其人,却似见其心。
欧宁先生就是跟他学做木匠活时相识的,只知道他木匠活做的不错,昨天晚上在何阿姨家聊天时我们并不知道钱老伯的身份,让我们明白了钱老伯原来是一位乡村邮递员,今天在他家看到了这样一幕,这辆绿色自行车应该是跟随着老人家度过了那些风雨的岁月。
自行车棚的旁边就是钱老伯家的大门,刚才在外面看到了两幅对联,不光门外有,这在里边还有对联呢。
“依山近水,鸟唱鱼欢”,哈哈,就是呢,这里就是这样的环境哦,钱老伯,真有你的,在乡村的一隅,你能把自己一个人的日子过成这样,让我好生羡慕与佩服你啊。
本来是想着在钱老伯家好好呆一会与老伯聊聊家常呢,可老伯不在家,也不知他什么时候回来,于是,一行四人就在村边边溜达边等。
村边的这条溪流就是碧山村母亲河漳河的源头。
有一座据说是宋代的石桥,这也应该算是枧溪村最老的一座古建筑了,就在这条溪流之上。
在这座古桥上留个影,也算是到过枧溪村了吧。
刚才在钱老伯家里光顾着欣赏钱老伯的杰作忘记留影了,到了古桥这里,小伙伴们倒是把我采风的“风采”给拍了下来。
沿着这条溪流再往上,就是溪流的源头了,不能再继续前行了,据说上面的风景非常不错,但因还一直在心里惦记着《碧山书局》的访问。
清澈的溪水顺着河道向碧山村方向流去,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田园图。
古老的宋桥似乎在向我们讲述着枧溪村的沧桑历史。
回归自然成了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有来自泰安一支莲.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品牌的小团队,这种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尤为可贵、可敬,无疑成了返璞归真、满足这种精神追求的理想家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努力着,尊重自然,在此“采风”的不只是我们,在当今这个急功急利的这个年代,而碧山。
没等来钱老伯,沿着原路返回碧山村。
昨天田里是一头老牛,今儿换成了一群鸭鸭。
惬意舒适的漫游,犹如此时我们的心情。
进村后路过的第一个“大户人家”便是翰林府。
这翰林府也是云门文化驻地之一,如今是一个家庭客栈。
翰林府的房子很漂亮,是碧山村保存相对完整精细的一栋老宅。
本指文学之林,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各色人士以其专长听候君主召见,“翰林”之名汉代已有,是文翰荟萃所在,唐代开始作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称“翰林待诏”。
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翰林院日渐衰落,议论时事,沿续了千余年之久的翰林制度也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清朝以后,与政治了然无涉,实行政治改革,清朝末年,清朝灭亡,翰林院的主要职能是编修书籍,唐玄宗时,学校教育取代科举制度,称“翰林供奉”,属于职清事简的文人闲职,1911年,较多地选用文学士人,用于起草诏令,撰拟册文,为皇室解经讲史,以及充当科举考官等。
皆是翰林中人,为人熟知的历代名流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基本都是进士高科之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翰林来说,亦即当时知识阶层中的精英,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有一点是千年不变的,即充任者多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特别是明清以后,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初的宋濂、方孝孺。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两层开天井,起着通风、透光、排水作用,正堂挂着金农书写的对联——高轩有松石间意,清福从茗炉中来,意思是,虽处室内有野外之趣,烹炉饮茶可享清闲之福。
翰林府有170多年的历史,里面的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屋子虽老但干净舒适。
现在这栋古老的翰林府由一对年轻的夫妻在打理,据老板娘小妹妹说,这座老宅是她舅舅的祖业,他们就是碧山计划。
的践行者,从打工的无锡回到了碧山村,修缮了古老的翰林府,利用网络推介给大家。
目前这座老宅共有八个房间可供客人居住,现在一边营业一边还在修整。
二楼的公共空间尤其安静,舒适。
在这里,可以非常安静的坐着,听听音乐看看书,因为安静得很舒服。
在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默默地、静静的呆在那里。
而是具有文化气息的,乡村文化曾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整个房子的书卷气息很浓厚,因为这里是翰林府,这也是碧山计划所具有的特色之一,真正的乡野,不应只是粗糙低俗的。
来此的客人,不仅在这里可以休息,还可以养心。
翰林府的住宿价位相对于猪栏酒吧而言算是比较合理的,这样的大床房间价格在200元左右。
二楼的小房间价格为158元,喜欢乡村客栈的普通游客可以选择住在翰林府,而猪栏酒吧则适合有钱有闲之人光顾。
翰林府的厨房还是这样的土灶,比较适合炖菜的那种,因为没在这里住过,具体都有什么菜品就不太清楚了。
临走时看到楼下正屋里有这样两件宝贝,小伙伴们说没见过,拍下来留作“纪念”了,这可是皖南婺源一带特有的“家具”——专门供小宝宝们使用的。
走出翰林府,随着李公子继续往村里走。
第二个老宅就是嘉种堂,这里同样也是理农馆研究者驻地之一。
这座老宅原本是翰林府的后院,现在也改造成了一家乡村客栈。
这座老宅改造的痕迹比较明显,从地砖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房屋的布置还是蛮有文化品位的。
但老宅的天井被栅栏和玻璃封堵了起来,让老徽派建筑的格局变了味道。
老宅的住房现在也改成了客房,网上价格是268元一间。
在嘉种堂停留时间较短,继续往村里走去,村中的这面墙让我驻足停了下来,这可是最新版本的乡规民约呢。
老年协会是碧山村的一大特色,反正在我走过的乡村中很少有这种“组织”,有了这个组织,留守乡村的老人也才有了活动的去处。
早晨小李带我们去枧溪村时,让我想到了一早去枧溪村时遇到的一位老人,看到老年协会,他就是村老年协会主席,这也是一位年过80的老人了,我们顺带也访问了他,昨晚看演出时已经让我“花容失色”了,他是小李母亲何阿姨当年的启蒙老师,在村头遇到他,可看上去也就60多岁,这里的人都活的好年轻啊,今天又让我大跌了一次眼镜。
从老年协会那边走过后我们来到了云门文化发展公司驻地——碧山青年公社。
这里也是一座老宅——石狮祠堂,公司门口有两块“招牌”,一块是公司的,一块是陶行知乡村示范苑的。
走进去,进门后的一面墙上赫然入目的是这张写着《中国返乡创客分享会》的“大字报”,上面密密麻麻的签满了名字。
里面有几个年轻人正在商量事情,当我说明了来意后,几个年轻人便和我们谈起了返乡青年,聊起了云门文化公司和返乡创客分享会。
关于云门文化发展公司,今天来到了云门文化发展公司的驻地,就是这么一间简陋的屋子,筑起了这些返乡青年心中的梦想,前面在介绍碧山黄梅戏时简单说了一下,我觉得有必要把云门文化公司的背景再了解一下。
云门文化发展公司的创始人是返乡青年汪程龙,他的启蒙老师胡建新曾写过一篇《一个傻瓜的坚持︱做乡村最美的返乡创客》的文章介绍他创建云门文化发展公司的整个过程,关于汪程龙。
限于篇幅,我不再赘述,现把这篇文章的链接地址发于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打开阅读。
/p/BceBF3.html。
返乡青年创客团在碧山落了脚,前面“大字报”的内容就是他们返乡青年分享会时留下的“纪念”,能有一批青年人为了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带动家乡的经济与文化建设,毅然决然返乡创业,正是在汪程龙的带领与影响下,在当今的社会潮流中,真的是非常佩服他们的胆魄与勇气,我在此真心的要为他们点上32个赞。
从云门文化公司出来后,再次沿着村巷去何阿姨家吃午餐。
这是我们在碧山村的最后一顿午餐。
午餐后我们与何阿姨和李公子一起合影留念,也就算是与他们道别了。
碧山书局是我们这次碧山访古行游的重中之重,我们就直奔碧山书局而去,就想着今天要留出专门的时间好好去那里访一访,与何阿姨母子告别之后,昨天我们已经去书局转了一圈,只是游览了个大概。
那么位于徽州碧山村的碧山书局,书籍以安徽建筑、历史文化以及乡村建设的主题为主,位于南京五台山的先锋书店总店被赞为中国最美书店,自然而然就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书店了,位于碧山村的启泰堂,先锋书店的碧山书局,先锋书店以亲情文化、文化符号为其企业理念,2014年开业,是先锋书店的第八家书店。
也是冲着这个碧山书局而来,就是因为这个碧山书局,才促成了这次的碧山执行,这次来碧山行游,一次皖南碧山村的访古文化行游便成行了,先锋书店在一个皖南的小山村里开办了一个书局,我们便站在这个书局的门口了,很大程度上,该会是什么样呢,心怀着这份好奇,于是,此时。
这也是之前所说的“碧山计划”的内容之一,碧山村只是黄山黟县一个普通的山村,也正是因为“碧山计划”和“碧山书局”,如果没有去碧山书局的游客,而恰恰是这些冲着碧山书局而去的游人,我才将这次行游定义为访古文化游,“访古”是指访问古村落,而“文化”则是指了解碧山计划,几乎看不出这个山村与徽州其他村落有什么不同,才让这个山村有所不同。
碧山书局这座老宅,原是村中的一处祠堂,名为启泰堂。
碧山书局的书架便依势摆放在天井四周的墙边,与新式的碧山书局木质书架,启泰堂的正中是一个天井,庭院正中还布置着花坛,四周墙壁的书架上装饰着各种视觉作品,书香中带着花香,古老的祠堂圆木柱子,相映成趣。
先锋书店在南京的太平南路开设第一家店的时候,他的第八家书店,店主钱小华应该完全没有想到,1996 年冬天,会开在这么风景秀丽的安徽乡村吧。
关于碧山书局的开办,《外滩画报》记者也专门采访了书局店主钱小华先生,便可从中了解钱先生开设碧山书局的动议及想法:,现将采访内容摘录于此。
B=《外滩画报》 Q=钱小华。
B:为什么先锋书店会来碧山开书局呢。
他和我说:“你什么时候来碧山开一个书店吧,Q:来碧山主要因为欧宁的碧山计划,我就和朋友一起开车到了碧山,那次欧宁碰巧不在,其中就有现在的碧山书局所处的老祠堂,在晚餐餐桌上,正好有一块黑板上写着居委会主任的名字,我和他是 18 年的老朋友,于是在 2012 年的 10 月 1 日,有一次他来南京玩,我便找到了碰巧在隔壁开会的村干部,碧山是怎样一个地方呢,先锋书店的 Logo 也是他设计的,”我当时很疑惑,我就自己在村子里逛,见面之后他非常热情,带大家看了各处。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其实就是我一直在考虑的一个事情,在农村开办书局,不过在知道碧山计划之前,对于儿时生活的那片土地,我有着永恒的回忆。
去到各处乡村,当我发现当地人花费几辈人的时间精力去建造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我就决定要在这里开办先锋书店的乡村书局,同时因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整个乡村死气沉沉几乎没有任何公共设施和空间的时候,年长之后,是很痛心的,所以在看到碧山村的老祠堂时。
B:对于碧山书局,你给予了什么期望。
乡村的公共生活是很匮乏的,也不再执著于教堂之美,因为中国的根在于农村,Q:我希望碧山书局能够为重建乡村的公共社区、完善公共生活做出一定的贡献,所以中国文化的复兴应该从复兴乡村文化开始,整个碧山村只有一个乡村婚礼堂,这些看来断瓦残壁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把它们看成丑陋和无用的东西,很多农舍其实是美的,现代中国,我们肯定有一天能够发现其中之美,不要刻意为它们戴上美的面具,我曾经写过这样的日记:“不再是每个时代都执著于庙宇和祠堂,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其他公共设施和空间几乎完全没有,农村正在消失,在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有它们的现实存在意义,它们有历史、岁月和感情在其中,并且动物比起人,更有灵性,它们有丰富的情趣在其中,”。
书局几乎每个月都可以盈利,由于我完全没有把碧山书局作为一个商业项目去进行,我也希望碧山书局可以为乡村老建筑的维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之处,从 4 月试营业到现在,另外,关于经济方面,所以并没有什么期望,不过很欣慰的是。
B:先锋书店如何去平衡在经营中,所必需的商业行为与书店所倡导的人文之间的矛盾呢。
先锋书店就开始文创产业的经营,在文创产业上,占到全体销售额的百分之六十,利润占到全部利润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应该就是平衡商业和人文之间矛盾的钥匙,商业模式的不断更新,现今所销售的 5000 多种文创产品,因为先锋书店一直在尝试跨界等活动,所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书店,这为书店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有文创公司、注册商标等等,Q:我觉得,从 2008 年,我们走得比较新也比较快,还有精干的团队,十分可观,我觉得。
B: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你人生愿望呢。
是一个 80 多岁的老爷爷开的音乐书店,每天坐拥书城,Q: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书,而更重要的是馈赠和分享,如果把一件美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英国剑桥有一个书店,开一个古董书店,已经有了百年历史,我去的时候,他戴着金丝眼镜,拿着放大镜一丝不苟地在修补书籍,等到老了之后,我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一样,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我认为,人生不在于掠夺和占有,这就是对于生命的敬畏。
可能是一本旧书,书店也是有生命的,书籍都是有生命的,书店也是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每一本书,每一本书,找到童年的回忆,或者仅仅是童年的味道,开书店就是对于生命的敬畏,也许是一张旧照片,都是作者花上大量时间和精力,逐字逐句地写成,也能够看到一个人、一个地区和国家的风貌与故事,而对于我来说,等到那一天,我希望有人能够在我的古董旧书店里。
看了这段对话,我想,我们不仅了解了书局的由来,同时也会对这样一个乡村书局的开设及对乡村未来的文化普及和文化建设有个美好的憧憬。
于是也有很多人来到了对面的先锋书店,不仅作为先锋书店的记忆,记忆是由书和书店连接着的,终于在南京城南这个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好书店的地区,而先锋书店的名字最早也便是缘于这个原因,第一家先锋书店主要以文史哲类书籍和出版社的旧版本书籍为主,先锋书店一下子有名了起来,开一家自己的书店,也将所有读书人对于这个城市的记忆连接起来,机关的工作是名气好却没有趣的,定下这个选书方向的原因不仅因为自己的爱好,出生于常州金坛的钱小华,为了寻找店址,虽然现在这家店已经不在了,但是钱小华一直在想,去到了机关工作,对于读书人来说,教堂里挤满了人,南京非常冷,他至今还记得当时书店里人头攒动的情景,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南京城,在南京大学学习中文毕业之后,于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所以很多人几乎是成捆地购买,对于年轻人来说,也因为周围的朋友大多是先锋派诗人、作家和画家,找到了圣保罗教堂对面,外加当时书价便宜,既能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他特意去漓江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北京电影出版社等处淘来了各种经典书籍,开业不久便是圣诞节,他决定辞职,也能够为别人带来一些有趣而有意义的东西,仅仅只有 17 平米,放得下 10 个书架的空间,那年冬天,积雪有 50 厘米,每天深夜步行回家的他,觉得雪地上的每一个脚印都像闪着光一样,那一年,哪一天能够在老地方附近找一个橱窗,因为他觉得。
先锋书店的每一家店,2014 年碧山书局的设立,乡村建设、徽派建筑的古旧书籍,五台山的先锋书店总店,由中山陵园管理局和先锋书店共同打造的永丰诗舍也正式开门迎客,先锋书店却依旧成长至今,把所有关于徽文化与徽建筑的旧版书籍全部收集到此处,不仅在 2013 年被美国 CNN 赞为“中国最美的书店”,以及建筑类书籍是这里的主打,连同书籍的选择都是依据当地的人文和历史为本,例如碧山书局,也处于近 5 成的书店都濒临倒闭的现状,为乡村公共空间以及公共生活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还名列 2014 年英国 BBC 评出的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经过不少如同夫子庙店的巨大失败,18 年一路走来,把所有的旧书店都跑了一遍,不仅是空间设计本身,位于南京中山陵 3 号的永丰社旧址,今年 9 月 11 日,无一重复,为此,钱小华亲自两次去到安徽。
先锋书店没有它们那么多的商业感觉,比起海内外的很多书店来说,能够为其他人和书店带来一定新的空气,是和商业决裂的,只有不商业的东西,注重人文,他认为一定是“人文”,“我是一个去到各处都会去书店的人,问及钱小华对于先锋书店和其他书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很多时候,是区别于其他大多数书店的特点,我希望我的书店,才能带来效应,在中国都是有示范性和标志性的,我的内心,”。
先锋以这样的方式传播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企业,如果来碧山之前是出于对碧山书局的好奇而来,而此时我已经化好奇为尊敬了,先锋,是在延续一个村庄的教育血脉,它担当起了一种社会责任,这里,没有急功近利,但也不是纯粹去做公益,同时也给乡村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座老宅,两万余册图书,这个坐落在文物保护建筑老祠堂里的书局,书籍也以安徽建筑、历史文化以及乡村建设的主题为主。
把所有关于徽文化与徽建筑的旧版书籍全部收集到此处,对徽文化有研究兴趣和对乡土文化有兴趣的读者尽可以到这里来,二来淘你喜欢的书籍,为此,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两次来到安徽,把所有的旧书店都跑了一遍,一来游览碧山这个没有被开发的皖南古乡村,可谓一举两得呢。
一来是让有心的读者关注,更是想让有意的读者“借过”,我这次来了,就不“放过”这个书局的书目,将它们一一拍摄了下来。
在此,我将书目一一列出,我想,我既不怕麻烦,那爱书之人就更愿意关注了。
PS:没兴趣的可以飘过这些书单。
安徽的人文以及建筑和历史书籍,是碧山书店的重头戏。
这里也有一些“闲书”。
诗集也是碧山书局里的“常客”。
经典之作自然也会在碧山书局的推荐之列。
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书肯定是会在碧山书局出现的。
哈哈,古村古城的游览书籍也是碧山书局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这些“国粹书籍”碧山书局肯定不能“放过”。
小朋友们的书籍碧山书局也是不可少的,这可为乡村的孩子们提供一方课外阅读的天地。
人物传记,通过传记了解历史可比啃那些史实书籍轻松的多了,是很多人喜欢阅读的。
是这套《碧山》系列丛书,在第一册《碧山—东亚的书局》上,在这里,最值得推荐和引人关注的,作者左靖写道:。
本辑的专题“东亚的书院”尝试描述在中国书院传统的绝对影响下,更加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东亚的书院,“碧山”,《碧山》在继续原来品质的基础上,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仍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尤其是日本私塾(书院)的办学特点、学术旨趣和社会影响,其他传统栏目,更是传统家园的象征,如“行动民艺”、“传承与表现”、“深读”、“读影”、“品书”等,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的名称,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这便是出版这套丛书的意义所在。
也是碧山书局的礼物,这本书不仅是碧山给我的礼物,这次碧山之行我带回来的第二件纪念品便是《碧山—东亚的书局》这本书。
置身于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宅,选一本中意的书,让时间在白纸黑字间缓缓流走,这样的书店体验非常特别,碧山书局虽地处偏远,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我们不就是其中一员吗。
我在碧山书局选读的一本书便是《像候鸟一样飞》,因为这书名符合我的某些心境。
曾经在各种环境下读书,但在村中一个祠堂里读书的经历还真的是第一次,我们从小到大。
只为拥有这样一个喜爱的氛围,就是开一间小小的书屋和一个鲜花店,我一直有个小愿望,将我喜欢的二者合一,不为挣钱,在书香之中伴着花香,该是多美妙的一种感受。
启泰堂是一座两层的祠堂,从一层到二层,就沿着这个木质楼梯上去。
在楼梯间店家也是精心进行了布置的,可见其用心。
一楼是中文书局,二楼便是咖啡馆和外文书籍区。
二楼咖啡馆可赏景可读书,二楼修整了木地板、加入了书架、增加了窗户的数量,为了适应书店的功能。
中式老宅与西洋座椅,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内,似乎也没显得很“违和”。
我不站在其中的任何一方,和外面的世界似乎形成了一个区隔,只要不是危害社会,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讨论区,看似很随意的一个摆放,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阅历与所站的角度,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赘述,危害大众,让我想起网上看到的关于“碧山计划”的一个辩论,在这样一方天地中,说起区隔这个词,很是适合文艺青年们在此聚会,都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去行事,完全是一种中西合璧的格局,个人认为。
有对“碧山计划”和这场辩论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开下面的链接:/14/0708/15/A0L3EI4E00264MK3.html。
这样的装饰风格,我个人既喜欢民族传统的装饰风格,让我想起了国际青旅,这是一个适合全世界背包客青年“口味”的装饰布局,同样也接受这样“国际化”的布局。
桌上的这瓶花,是这里的一个亮点,这样的风格,不正是符合了我“花香伴书香”的愿望之想了吗。
本人外文水平实在有限,这些书绝大多数我是连书名都看不懂的。
这“花香伴书香”的格局,很像是我自己的书屋的感觉。
我现将碧山书局的公众号发与此,有感兴趣的可以扫一下二维码进行关注。
而此刻的我,心理上似乎也从游客变成了主人,一人静坐在窗前随意翻翻书,好像周围的其他人都是我家店的客人一般。
在这样的氛围里,看书,发呆,显然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享受。
书局二楼不仅是休闲读书的好地方,也是观景的好去处,窗外,黑白的马头墙下就是碧山村。
天气晴朗之时,远处连绵的黄山山脉一览无遗。
俯视老祠堂,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典雅大方。
典型的徽派建筑,蕴含了“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这座古老的祠堂,在这些书籍的映衬下显得是那么的和谐,碧山书局,真不愧为最美的乡村书店这个称号。
碧山书局的隔壁是“牛圈咖啡馆”,这似乎也是延续了猪栏酒吧的命名风格。
或许这之前也确实就是个牛圈也未可知,以“牛圈”命名倒是与“猪栏”具有一致性。
让我们看看外边,原来这里之前真的就是个牛圈呢。
牛圈与书局其实是属于一个“共同体”,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种布局形式。
而“碧山计划”是属于主动型的,只不过当年的知识青年下乡是被动型的,这个镜头倒让我想起了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时的某种场景,这个倒是真的与“碧山计划”有着一些吻合的地方,因为“碧山计划”的主旨就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回归乡村,这种风格初看上去有些突兀,但仔细看看也似乎没什么不妥,重新激活农村地区公共生活的构思。
咖啡馆里的地面由当地农民家的废弃旧青砖铺设,牛圈咖啡馆其实是碧山书局二楼咖啡馆的“延伸段”,而室内的家具和陈设也将使用当地五六十年代的家具,只是这里是装饰更加具有乡土气息,屋顶则用的是传统树皮材料。
这里同样也有一些可供客人阅读的书籍。
这里不仅有书籍,也还有一些旧刊物。
还有一摞关于书博会的报纸摆放在桌上,供客人们取用(这个是可以带走的)。
更重要的内容是这里有着满满一墙的老照片。
而这些老照片都来自碧山村村民的真实记录。
这些老照片也真实记录了碧山村的历史。
更引人注意的是另外一面墙上的“内容”。
在书局二层想到的也是读书与观景,每人端了一杯咖啡在牛圈咖啡馆边读书边喝,这会到了牛圈咖啡馆才想到我们还没喝杯咖啡呢,于是,刚才在书局一直没想到喝咖啡。
在牛圈里读书,这种体验也是异常独特的。
看帖的朋友们,是不是这时能理解为什么我把这次的行游定义为“文化访古行”了吧。
对于爱好明信片的读者,书局门口贴心地设置了邮筒,可以让来此的游客将一份心意与感受随着邮件传递到远方。
就在邮筒的旁边,一面墙上贴满了游客们留在这里的照片和留言,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
我们也要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影像。
和村里、县上谈了两年,碧山书局创始人2011年钱小华来到碧山并喜欢上了这里,花了140多万元整修了荒废已久的祠堂,考虑到民营资本注入对古宅的修缮和保护,黟县免去了书局50年的租金,书局每天的运营花销主要在于书的成本、水电等开支以及人工成本。
书局的收入主要来自销售的书、手绘的徽州地图明信片、先锋书店的文创产品以及楼上茶座、咖啡等饮品。
碧山书局是先锋书店转型探索的一部分,“来这儿开书局不是为了赚钱,否则我不会选择碧山村,“传统实体书店受电子书、电商冲击,让文化和知识回归乡村平民教育是我发展书店的动力,”钱小华介绍,都在走下坡路,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
碧山书局重新唤起了村民对家乡独特文化和环境的关注,一位老太太曾在这里看完了一本厚厚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让农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产生自信,就有村民过来读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碧山村有2000多口人,如今,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守着老宅,清淡度日,“书店提供免费阅读,这算是一种进步。
能实实在在地给村民和游人提供一个阅读空间,使村民的文化程度逐渐提升,乡村文化曾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数千年的乡村文化日趋没落,“虽然前来读书的村民并不多,却有不少农村的村民打着麻将过日子,但我相信会有一个潜移默化、越来越好的过程,让探索乡土的游人内心得到洗涤和净化,在钱小华看来,如今,她希望,碧山书局的开办,”。
以徽州文化为概念开发的文创产品既可流入市场又可激发人们的乡土认同,碧山村附近的西递村和宏村闻名遐迩,书局的开办为外人了解碧山村铺设了桥梁,也给碧山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村民的手工产品有了销售渠道,宣传碧山的文化和旅游,徽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建筑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钱小华认为,农家的旅舍和餐饮也得到了发展,“同时。
徽州几百年的老房子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碧山书局也给徽州古建的保护做了范本,如今碧山的老建筑正在书局的带动下得以保护,日益破败倒塌,获得了黄山市和黟县的认同和支持,给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由于年久失修疏于保护。
碧山书局,不虚此行
我喜欢碧山,去碧山吧,来碧山,匆匆忙忙的身,给身、给心一个缓劲的短暂时光吧,喜欢“书局”这个词儿,到那里去静静的看会儿书,可以将日子往前移,可以将浮躁不平的心,安静那么一会。
《完》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于氢气球内容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京市卫健委 提醒,今日是国庆节假期最后一天,面临进返京高峰,出京旅行
“秋天的日子是半透明的 涂在金色的土地和田野上” 如果有一个季节,能让整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美的路上有风景。一条条公路串联湖北的名山大川、多彩
从靠山水到卖场景 从卖特产到拼创意 乡村旅游越来越好玩 “采摘”“收割”“
老君山两日自由行攻略,不抱团,自己做大巴或开车去攻略。有爬山和做索道两
旅游出行方式的简单比较 出游 方式 项目 比较 特点 优点 局限性 适合人群 适合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春夏秋冬,风景各有各的美。而自驾旅游的魅力,就在于
从北京海淀出发,自驾140公里左右,就可以看到另外一番天地。 这里是高山草
我们都是时间的旅行者, 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 终其一生,行走在漫长的旅途
原标题:三月赏花游 户外踏青走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磊 通讯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