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了以人为本的人才选拔思想,分析孔子旅游思想的转变过程中,曾国藩提出了德才兼备人才选拔理念,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四、曾国藩育人德育思想曾国藩能够在清末叱咤风云,游学不但帮助孔子构建了儒家独特的旅游思想,曾国藩在“观人言、察其情态、实践识人”之道的基础上,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的识别和培养,孔子的游学经历直接影响了孔子教育、哲学等思想体系之形成与建立,一、孔子的远游思想孔子的山水哲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对中国旅游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很多研究还深入分析了孔子思想领域里对旅游进行的类别划分,孔子所提出的旅游思想具有极为显著的功利性,他结合儒家辨人思想,可以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性情、道德思想和能力,这一思想无论是对求学、传教还是对于旅游都有很大的影响,启迪与影响了后代人的旅游观念和行为,即便后世传承于诸代儒士之间的“壮游”思想也是源自孔子所构建的“远游观”,在人才培养上,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吸收曾国藩德育思想的精华,党中央不止一次提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理念,后世中国人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曾国藩德育思想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将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他深知国家动荡、人才隐遁、小人钻营是导致国家无人才可用的主要原因,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要想选拔、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在对人才的奖励上,领导阶层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人才观,我国学术领域有很多人关注并且研究这一思想,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同时也有不少人的研究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确立了以人为本、慎取、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交游观同样被孔子这种开放的心态熏陶,一旦人才安排不适当或人才浪费,对外来旅游者的接纳是论孔子的旅游思想□ 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谭 颖 邹洪伟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热爱旅行的杰出代表,而且这一思想还将自然山水与“仁”的思想有机结合,曾国藩将“诚”提升到明理、与天同高的高度,也可以得出孔子在思想意识层面从“礼”走向“仁”之转变,注重用人、育人,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人们具体旅游行为便被他基于伦理层面的儒家远游观深刻地影响着,视“勤教严绳、因材施教、奖励为主”为培育人才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思想,参考文献[1]刘铁铭.曾国藩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中南大学,2012.[2]徐雷.曾国藩的心物观[J].湖南大学学报,2010(5).[3]梁世和.曾国藩思想的大本大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作者于翠红为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他坚信一个合格的人才,借鉴曾国藩育人经验和方法,他曾说,兰台世界 2015·6 月下旬………………………………………………………………………………………………………………………………………………………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来说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经世致用的学问、服务社会的为学思想,引进并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和竞争机制,“公以美化教育人才为己任,加强对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主张慎用人才,可以促使人才不断进步,孔子曾经对诸弟子提出了如下要求,那就是非礼不但要“勿视”,对于非礼而游的行为,都会给国家造成损失,他更是将人才的培养纳入一生规划之中,用各种考核和奖励手段激活人才流通途径,充分发挥人才特长,以及体悟山水的自然之美旅游和提倡观礼的文化旅游等,一个人的言行、情态、举止依本性而显现,孔子是深恶痛绝的,写出了《冰鉴》、 《应诏陈言疏》等辨人鉴才之作,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孔子大感不满并且深深的叹息“难道泰山的山神还比不上林放”,他甘当伯乐为社会选拔可用之才,他出于为国家利益考虑,孔子曾经游学于周都洛邑,目的地的民众都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包容他们,孔子漂泊半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他的“远游观”和“山水比德”审美观,其游学的过程等同于边旅游同时边讲学,孔子 远游观 山水比德 后世影响摘 要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14- 12- 16档案 解 读dang'anjiedu84DOI:10.16565/ki.1006-7744.2015.18.125,孔子对远游者的态度是非常认同的,给予他们真诚的欢迎,使为学的社会价值得到了体现,教育部门应对德育因素和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根据心理特征将人才分为高明、卑琐、不羁等几大类,给予他们特有的照顾,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淡化应试教育的影响,比如对于近游观和远游观的分类,青少年必须树立为国家复兴而奋斗终生的伟大目标,也只有通过相应研究才能得到证明,让他们感受到像在自己的国家那样的舒适,对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积极意义,而那些见解浅薄、言语混乱、举止不端的人根本不足以委以重任,他彪炳史册的道德文章大多都源自在旅途中悟出的人生哲理,无论外来旅游者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他都不放过任何施教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鼓励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他说,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使学生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还必定有超群的能力,不少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论语》里对这种“不亦乐乎”的“乐”的心理期待作了很好的解释:以文会友,在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的时候,获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与他培养、笼络起来的一批精明能干的谋臣武士也是分不开的,独创辨人识才体系,主张用褒奖、严管等手段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这也是彪悍的湘军全体上下对他誓死效忠的主要原因,强调了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因材施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为他在政治博弈和军事战争中争取了主动权 [3]38,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摒弃陈腐的治学观念,他死后,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和远见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亲信在其墓志铭中写道,将“诚”视为知人善任的根本,例如季孙曾经去了泰山祭祀,他依照自身经验,不但谈吐机敏、注重礼仪,无论是在军队和家庭,“为政之道,持之以恒,因此,他认为,鉴于此,另一方面,此外,他向来不吝金钱和官位,而尤以知人名天下”,坚持用养结合,此外,扬长避短,对此问题孰是孰非,34 岁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对于出游,还要“勿听”,而且也要做到“勿言”与“勿动”,而这一活动的行使者按照礼法通常只有天子以及诸侯,“有朋自远方来,以友辅仁。
二、孔子著述中的旅游审美理念关于孔子思想领域里的旅游审美理念,三、孔子建立的旅游观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意义1.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离不开“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学者们几乎都认为孔子的旅游思想是功利主义的,这也是孔子旅游思想的核心,分析孔子撰述中的旅游思想,孔子思想中的旅游意识给我们现代人旅游实践的探索,就必须将“游必有方”这一孔老夫子提出来的旅游思想真正的用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中来,其次还有人考察了孔子的旅游行为,并且得出孔子所建立的旅游观有明显的功利性,孔子的旅游价值观也就具有了人格性和社会性,研究者们还涉及了孔子思想的义利观对中国探险旅游的影响,孔夫子的“和而不同”这一思想不但是旅游行业在中国,也就是说孔子从山水里看到了人们的品格,正是因为基于孔子山水比德的审美观,同样旅游行业如果要长期可持续的向前发展,2. “游必有方”是对旅游资源予以规范开发、对旅游产品予以规范设计的指导理念,同时还通过旅游来求取更多的知识,孔子构建起来的人生哲学里,让旅游可以得到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还反对进行佚游,对其予以概括可以总结出旅游和求知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山水比德”又源自孔子的著名论说,完全背离了“游必有方”的旅游思想内涵,孔子相信道德高尚的人绝不会认同安土重迁、重根守业的思想,孔子远游观另一方面的重要内容是鼓励主动走出去,比德的审美观是孔子游历山川的体验总结,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尤其是在设计旅游产品和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山水比德”指的是在对自然景物予以欣赏的过程中,分析了孔子提出的比德理论,将道德修养和远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规范旅游企业市场竞争离不开“仁、义、礼、智、信”,孔子所提出的“信而好古”以及“兴灭继绝”这两种观念都非常有利于更好地保存旅游相关的史料,观海得出其他的都不能称之为水,比德观还概括了山川用自己的自然美来陶冶人格的重大影响,更要对这一思想的精华予以充分的运用,行万里路”的思想,人们多数将研究的视角放置于对“山水比德”这一思想的探讨和分析,旅游文化已经走向了恶俗化,还有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环节的非持续性状况,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让旅游者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欢迎和悉心照顾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抱着绝对不接纳的观点,对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矫正离不开“读万卷书,将大自然的山水予以人格的拟化,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成果:灾后李白故里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对佚游,基于孔子所构建的比德论具有社会性,对于孔子而言,同时孔子还借鉴了王肃的评价,“重游”之根本目的为求学,对人的品性与道德进行比拟,首先是庄子通过老子的口比对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旅游观,这样的情况造成了旅游资源丧失了原本的文化动力,中国人自古就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得出孔子无论是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旅游正好可以做到格物致知,孔子亲口将其归为有害的三种喜好之中,孔子是非常赞成的,还需行万里路,孔子所提出的反对佚游的观念,曾经说自己之所以看到大江大河都会予以认真地察看,旅游行业在我国也加速向前冲刺,实现中国旅游业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2012 年度绵阳师范学院“我国青少年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发研究”,★作者谭颖为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这些都和孔夫子构建并大力推广的“仁、义、礼、智、信”的理念相悖而行,孔老夫子相信要想成长为人才,孟子对自己师傅的游学曾经这样感慨:登东山小鲁,项目批准号: (12XMZ075),项目批准号: (MB2010006),旅游能够锻炼个人素质、陶冶个人情操、树立个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佚游界定为出入不知节,看水要看波澜壮阔,不亦乐乎”也是中国人对全世界发出的最真挚的邀请,没有了支撑其长期持续发展之精神源泉,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孔子在回答自己的弟子荀子问题的时候,佚游即无节制的、随意的、任性而为的游荡,倡导的是比德与观礼之游,2001.[3]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M].济南:齐鲁书社,2004.[4]李翔海.生生和谐—— — 重读孔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孔子对此借助奔走四乡的多方实践,那就是阅万卷书同时还要行万里路,而且也从美学史的角度上反映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也给我们思想的指引,而“德”则意味着精神品格或者是伦理道德,这一人格可以概括为三个具体的因素,1997.★基金项目(课题):2012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的遗产廊道保护传承研究”,它不仅带有原始儒家思想的投射,对人的成长而言,山水之涵养阔大的同时,发展到现在,百折不挠、遇困难而不惧,但是却反对超过个人的身心承受能力和社会的一般可承受范围的较为放纵的游乐,原因就在于大江大河就像是某些人的品性一样,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构建健全而标准的人格,他们带来了异样的文化和思考,但是对知识的真正感受和体验,还有不文明和行业内存在的恶性竞争等多种状况,但是和高速度并肩同行的还有旅游产业部分领域的畸形化现象,对于人们通过一定的游乐形式而达到调节身心的目的的游乐,4.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在人才方面的培养力度以及教育程度是根本,还是人生经验的累积、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正确路径,认为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需要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才能感受生命的哲学之美,损己和损害国家利益之间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对外来旅游者都报以乐观开放的心态,而且是在全球发展所缺乏的,看日月要看其荣光,讲究的是对山水的游玩,穷其一生不但学而不厌,认为此种游乐必定导致对自己的损害,通过对山水景物特征的观察和感叹,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予以尽快地改正和转变,项目编号 LB09- 08,经演绎被后人用来抵抗和反对统治者的佚游行为,而这一人格的实现,并且将视野予以扩展和打开,三种有害的喜好分别是骄乐、佚游以及宴乐,看到了人们的道德,书本知识能够传输给求知者一些理论和描写,欣赏流水而感慨行云流水的幽美,兰台世界 2015·6 月下旬基于文化交流以及学术交流的考量,在感悟天地之大美,其最想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仁政理想传递出去,这与对远方客人的容纳心态相对呼应,在孔老夫子心中,求取知识必须要遵循一条主要的路径,“智者乐水”以及“仁者乐山”,这对于人生目标的树立、实现而言是基础,追根溯源也就是功利性,“有朋自远方来,2006.[2] 李振纲.智者的叮咛—— — 先秦诸子的生存智慧[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对于国家的统治者而言,外来者对于目的地的居民来讲,一定是来自时间、来自阅历、来自和社会的沟通交往中的,所谓“比”在这里指的是比拟,学者许宗元曾经说过,所谓“游必有方”,带来了不同的欢快和愉悦,第一途径便是格物致知,看到了人们的修养,而这一切又和求学的道理融合在一起,遇百山而更为勇猛,分别是仁、智、勇,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登泰山小天下,不亦乐乎”的胸襟,也就是说,在读万卷书的同时,热情而大方,来到圣人门前感到自己的渺小,攀登高山仰止,历经百川,挂云帆而济沧海,体味“逝者如斯夫” (《论语·子罕》)的世事沧桑,对此,综合起来,看到了人们的节操,还是在适周问礼的时候,除此之外,因此,而且愈演愈烈,因此,所以,参考文献[1]保继刚,邹洪伟为教授,85。
北京市卫健委 提醒,今日是国庆节假期最后一天,面临进返京高峰,出京旅行
“秋天的日子是半透明的 涂在金色的土地和田野上” 如果有一个季节,能让整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美的路上有风景。一条条公路串联湖北的名山大川、多彩
从靠山水到卖场景 从卖特产到拼创意 乡村旅游越来越好玩 “采摘”“收割”“
老君山两日自由行攻略,不抱团,自己做大巴或开车去攻略。有爬山和做索道两
旅游出行方式的简单比较 出游 方式 项目 比较 特点 优点 局限性 适合人群 适合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春夏秋冬,风景各有各的美。而自驾旅游的魅力,就在于
从北京海淀出发,自驾140公里左右,就可以看到另外一番天地。 这里是高山草
我们都是时间的旅行者, 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 终其一生,行走在漫长的旅途
原标题:三月赏花游 户外踏青走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罗磊 通讯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