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实践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0-12-23 11:57

百度旅游婺源

摘要

破解了乡村旅游产权纠葛引发的深层难题,通过农民房屋产权整体置换明晰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权,这些实践,构建了发展共享的合意空间,通过老建筑寄养搬迁重建复兴古村鼎盛期的风貌,通过原住民返迁就业及兼业创业实现扶贫富民,婺源篁岭是近年江西乡村旅游最耀眼的新星,实现了乡村旅游从做产品到做产业、做事业的转变,进行了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扶贫富民的精彩实践。

江西婺源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实践

占全国农村非农就业人口的16%,乡村旅游景区占全国景区总数的一半以上,解决农村就业3300万人,即超过1200万人通过旅游脱贫,占全国旅游接待总数的30%,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10%,已建成200多万家农家乐、10万多个特色村寨、2万多个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主体,乡村旅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国有10%的贫困人口,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12亿人次,农村脱贫的主力,乡村旅游年收入3200亿元,近70万个行政村,各级政府都将旅游业作为农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到2015年底,我国的33723个乡镇,2011~2015年。

省内游、周边游、短程游的市场份额大约占了江西旅游市场的60%,他们的目标就是乡村游,一分道路和庄园”是江西乡村风貌的古朴概括,乡村不仅是江西旅游地理空间上的依托,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全省80%以上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构成了江西乡村的基本框架,也是最有条件开发的宝贵资源,对江西来说,“六山一水二分田,160亿亩山林、4600万亩耕地、2500万亩水面、40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52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77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75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25个中国传统村落、116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等,“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

承担起实现城乡间产业结构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劳动收入均衡化、有效落实扶贫富民责任的经济社会职能,江西乡村旅游更被赋予促进城乡资源互联互通、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驱动就地城镇化、充分拓展乡村资源比较优势的历史使命,我们希望总结出来的“乡村旅游扶贫富民篁岭实践”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新常态下,打造样本、创新模式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肩负着重建农村的经济自信、农业的产业自信、农民的文化自信,彻底挖除“穷根”的人文心理责任,提升发展的难度更大,应协调的利益、要解决的问题、需突破的瓶颈纵横交叠。

二、篁岭乡村旅游的缘起

它为中国乡村旅游奉献了“全域旅游模式”,婺源旅游取得了注重包容发展、尊重基层创新、在发展中解决发展问题等三大基本经验,婺源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是江西最为著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创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最美乡村?梦里老家”品牌,总体来看。

1、“架杆收费”的蜂起与纠结

就是一个景区,婺源乡村旅游启蒙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以跑马圈地般的激情构成了婺源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初始力量,当时的婺源,只要在古村村口修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些摄影家发现了婺源“小桥流水人家”的徽派民居之美,江湾、李坑、晓起、汪口、思溪、延村等一批古村落景区应运而生,并向外传播,敏感的背包客纷至沓来,筑一道挡墙,就可以开闸售票、“架杆收费”,开发的主体既有政府的,又有集体的,还有个人、个体和私企,他们多元并起、各显神通。

婺源县旅游局印制了全县统一的景区门票,要求所有景区申领使用,此举在将各个景区纳入行业管理的同时,迅疾形成了“全县抓旅游、全民做旅游”的氛围,1999年前后,承认了他们经营行为的合法性,婺源官方的适时介入。

(2)保持风貌与新建设施的矛盾,而新建的设施又往往破坏风貌,(3)公共品牌与分散营销的矛盾,村落公共景观和村民私人住宅注入旅游经济后,各经营主体难以协调村民的行为,就需新建设施,各经营主体外出营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最美乡村”品牌是公共品,徽派古村风貌相似,(1)集约管理与小农习惯的矛盾,存在外部经济,破坏了古村的静谧氛围,村民纷纷自作主张破墙开窗、破窗开门、搭建临时建筑、摆摊设点,此时,产生的复杂产权纠葛开始凸显,想实现差异化,而倾向于争抢已到婺源的游客。

亟待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需要具备相应能力与格局的企业来运营,统一的品牌与庞大的市场,政府、专家和业界一致认为,“小、散、乱”已成为制约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症结。

2、“油菜花海”的崛起与犹疑

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造了“一票制”、“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央视“梦里老家”广告、“婺源乡村旅游文化节”和“江岭花海”等几大工程,第二年又整合江岭、彩虹桥和严田等景区,县政府主导的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囊括了已有的4个4A级景区,婺源乡村旅游的小、散、乱引起了各方互动,在景区整合的基础上,涵盖了婺源古村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风情旅游资源之精华,公司采用收购、回购、参股等多种方式,2007年,整合了江湾、大鄣山卧龙谷、灵岩洞、李坑、晓起、思溪延村、文公山、汪口、石城、百柱宗祠等10个景区,当年。

打造“油菜花海”,看油菜花成为婺源旅游的“招牌菜”,旅游市场已自发形成了到婺源看油菜花的潮流,打造的重点是江岭,2004年以前,2008年,“江岭花海”为“最美乡村?梦里老家”提供了鲜明的色彩想象和旅游行为设定,经过打造,县政府开始补贴油菜花种植,油菜花层层叠叠、漫山遍野,在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下,春天的江岭梅雨霏霏,形成了农业与旅游结合型的2.0版,中间点缀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也就是“创产品”的阶段。

推高了村民对于“旅游收入分成”的期望,但门票占旅游综合收入的比例不降反增,也为婺源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困局,公司持续走高的门票收入和不稳定的季节性旅游就业,刷新了婺源乡村旅游的审美想象,占旅游综合收入的95%,火热的婺源乡村旅游,门票收入连年递增,增长与转型、经济与社会、企业与村民、收入与分成等矛盾纠缠在一起,当年门票收入过亿元,2009年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推行“一票制”,价格离谱,价格暴跌,(2)恶化了淡旺季,旺季,旅游设施供不应求,旅游设施大量闲置,开启了“春季到婺源来看花”的新时尚,(1)门票经济未能改观,“江岭花海”规避了古村旅游产权纠葛的深层难题,(3)村民群体事件频发,李坑、汪口等景区因村民闹事被迫暂时关闭,2011年,从业人员季节性失业,以外延扩展的方式,此后,春季人满为患,冬季门可罗雀,服务不足,淡季,陷入“何去何从”的巨大犹疑。

3、“篁岭晒秋”的蝶变与领航

篁岭以旅游化的方式,综合解决“三农”问题,融通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乡村治理,调和乡村旅游的深层矛盾,将一座行将消逝的山间小村建设成熠熠生辉的精神家园,复活了行将消逝的古村,复原了传统农耕文明,篁岭却从斜刺里冲出,化蛹为蝶,创造了“篁岭晒秋”的最美中国符号,解决了农民就地城镇化、土地经营权集约流转等难题,复兴了乡民的经济自信、产业自信和文化自信,众声喧哗之中,厘清产权,经过五年的艰辛探索,打造了乡愁旅居型的3.0版,即“办事业”的阶段。

短短几年,篁岭荣获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局)、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农业部)、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点(住建部)、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旅游局)、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文化部)、江西省首批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省文化厅)、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省农业厅)、江西省特色商业街区(省商务局)、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省发改委)、2015年度江西省优秀旅游企业(省旅发委)等一系列荣誉。

“篁岭的创新模式值得推广”,对古建保护和“篁岭晒秋”等给予充分肯定,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调研篁岭,篁岭为我们提供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升级的领航样本,并指出,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期间。

三、篁岭乡村旅游的产权创新与产业融动。

篁岭已陷入缺水缺电、经济凋敝、居民搬离、房屋失修、梯田荒废的窘境,有关篁岭的摄影作品,篁岭深藏于婺源东部黄山余脉之中,从1978年开始地方政府便不断鼓励村民下迁,2009年,有500多年建村史,海拔500多米,全村古树环抱、梯田簇拥、风景如画,属典型的山居古村,犹如挂在山坡上的盆景,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然而,古村地质灾害频发,旅游开发之前,面临着在“半空心化”中逐渐消亡的命运,民进会员吴向阳带领吴通明、汪万斌等几位股东,开始融资介入篁岭。

吴向阳成立大鄣山旅游公司,2005年大鄣山卧龙谷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吴向阳是土生土长的婺源人,几年间大鄣山旅游公司发展成一家集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策划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企业,吴向阳成立婺源田园风光有限公司,吴向阳将旗下近亿元旅游资产全部转让,县政府主导的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整合婺源景区,投资3000多万打造大鄣山卧龙谷,鸳鸯湖便成为婺源西部旅游线的支撑点,与人合作开发婺源第一个民营景区鸳鸯湖,年创效益上千万元,吴向阳放弃“铁饭碗”,2000年,不到一年,2003年,2006年,2007年,凭借50万元抵押贷款,主导了江岭的前期开发,当过兵,做过公务员。

1、通过房屋产权整体置换统合旅游开发经营权。

是制约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瓶颈,村落公共景观、村民私人住宅与旅游经济的产权纠葛,公司获得了古村3.3万平米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对篁岭村的320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整体盘活了古村旅游开发经营权,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2009年,2013年,通过“招拍挂”,成立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山下交通便利、临近本村农田的乡村公路旁,搬迁人口以山上旧宅置换山下新宅,并配套基础设施,投资1200万元,建设安置房68户,实现了产权清晰、边界清楚,与原有业务脱钩后的吴向阳等人,经过与县、镇两级政府协商,老年、单身公寓24套,在解除地质隐患。

2、通过老建筑异地搬迁复兴古村鼎盛期的风貌。

篁岭的120多栋老建筑,使篁岭成为婺源精品老建筑密度最大的村落之一,开创了老建筑保护利用的“寄养”模式,将“怡心堂”整体搬迁至篁岭修缮保护,而自生自灭的老建筑,老建筑多有残损,镇政府很想保护,由公司全额出资,公司则拥有经营使用权,婺源明清徽派老建筑遍布全县各地,如许村镇文化站的“怡心堂”,古村风貌的复兴是制约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瓶颈,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许村镇政府达成协议,最让人揪心的,未纳入文物保护,篁岭迭遭战火,却苦于无人无钱,所有权仍归许村镇政府,风貌亟待修复,有20多栋是异地搬迁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到抗日战争,是那些零散分布,花窗门片屡屡被盗,行将颓灭,2014年,迄今。

全手工修复古村风貌,修复后的古村,该项风貌复兴工程共投资3个多亿,石雕、砖雕、木雕,“三雕”工艺精美绝伦,投资强度高达每平米建设用地1万元,公司请来徽州技艺水平最高的古建修复师,特别是近300米的“天街”古巷,搬迁的同时,戏台、水口林、书院、祠堂,人文建制格局完整,官宅、商宅、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生活情境古趣盎然,宛如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3、通过原住民返迁兼业和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

这3个多亿投资绝大多数用于搬迁、修复、营造、做旧、保养等繁杂的“修旧如旧”工程,是制约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瓶颈,而足够的投资则是凝聚乡村旅游共同体的粘合剂,篁岭通过住宅产权置换和老建设寄养,许多工程参与者习得了手艺,购买的是当地的活劳动,劳动的含金量不断提升,仅维修工程这一块平均每天有4万余元工程款注入篁岭和栗木坑、晓容、前段等周边村庄,也构成了民营企业投资3个多亿的信心保障,一些手艺精湛者还组建了专门的古建修复队,全手工打磨的篁岭古村,划定了清晰的产权边界,唤醒了沉睡的“婺源三雕”工艺,村民参与不足、维权无度,近2年,更重要的是,将兼业变成了专业。

用传统种植方式打造“千亩梯田四季花海”,按公司制定的种植方案,也流转给公司,公司在每年支付流转费用的同时,村落四周曾经大半抛荒的梯田,在复兴传统农耕文明的同时,雇佣当地农民,收获的菜油、辣椒、皇菊、稻谷、果蔬等农产品则定向销售给旅游接待单位,将耕作变成了就业。

开发后的篁岭则复原了近300米的“天街”,让原住民在既有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和发展,街旁密布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将他们培育成了老板,则精心营造成“乡愁旅居精品民宿”,公司将一批认同理念、服从规划、懂得经营的村民返迁“天街”经营相关业态,搬迁前的篁岭只有两个杂货铺,村落里还集结了一批甲路油纸伞、婺源龙灯、龙尾歙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街里巷间制作传授工艺绝活,游憩用房和铺面用房之外的老建筑,雇佣当地农民提供“御管家式”服务,在保存、延续、复原、提升活态乡土聚落的同时。

篁岭以“原住民形成社区、原生态构成氛围、新业态支撑品质”的模式,以村民兼业就业创业兴业的旅游化“生活态”,超越了乡村旅游关于“原始真实”与“舞台真实”的迷思,篁岭通过科学的利益机制和合约设计,引进并精致布局了一批高品质业态,同时,公司面向全国,按照“一品一店”的原则,特别是,使得所有店铺的商品与县城等价,无一上涨,通过活化可以活化的乡土资源,注入应该注入的现代要素,复兴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属于返迁的62人,婺源本地的77人,古村常住人口82人,经过“整体搬迁、精准返迁、产业融动”这三部曲,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都得到增进,目前,男女比例为1?s2.2,农民,特别是女性获得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实现了非农化,绘出了“就地城镇化”的新样本。

4、通过打造“篁岭晒秋”品牌构筑乡土中国符号。

“晒秋”不限于秋季,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晒秋”民俗,春晒茶叶、夏晒山珍、秋晒果蔬、冬晒熏腊,旅游开发前,季节性是制约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再一瓶颈,“篁岭晒秋”的摄影作品已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山居条件下,篁岭村民凿窗支匾晾晒农获,色彩斑斓、延绵有序。

建设系列“晒秋产品”,复原和发展“篁岭晒秋”民俗,打造成“中国最美文化符号”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想象,使“篁岭晒秋图”如同“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一样,经过5年建设,景区开发伊始,吴向阳一班人即提出,在破解婺源旅游季节性困局的同时,已初见成效。

与我们的关系是“过去与现在”,“江岭花海”暗喻“干净、希望和疏离”,色彩印象是“灰色”,色彩印象是“透明”,色彩印象是“晨曦”,“青石板马头墙”暗喻“坚守、重负和刺痛”,“篁岭晒秋”暗喻“思念、安祥和期盼”,与我们的关系是“童年与成年”,与我们的关系是“纯洁与污染”,对婺源图片做旅游意象分析。

中国人最深沉的家园想象是乡村型的,激活了中国乡村居民对未来的想象,以“晨曦”般的色彩印象,形状、影调、线条、光线、色彩,篁岭的四季“晒秋”,从“梦里老家”到“江岭花海”再到“篁岭晒秋”,熨帖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家园梦想,其趣味中心越来越具备交流欲、未来性和促发感为我们提供了世所罕见的的旅游品牌形象建设的新样本,越来越丰沛,给游客带来一种“思念、安祥和期盼”的意境和暗喻。

四、篁岭乡村旅游扶贫富民绩效

1、社区旅游收入的形式与覆盖率

篁岭村的社区旅游收入分基建和运转经营两个阶段,这些收入构成了社区旅游收入的“第一桶金”,在运转经营阶段,在基建阶段,社区主要获得资源使用费、景区公司就业工资、旅游创业收入、赞助金和慰问金等,合计超1亿元,2015年合计710余万元,社区主要获得了景区基建工程款和新村建设项目款,这些收入是可持续的,也为村民参与后期旅游发展提供了初始的资本金,此外还有房产增值等资产性收入,是篁岭乡村旅游扶贫富民的关键,从时间上看。

基建阶段的社区旅游收入主要包括:。

⑴景区基建工程款,这些投资绝大多数用于搬迁、修复、营造、做旧、保养等繁杂的“修旧如旧”工程,高峰期平均每天有4万余元工程款注入篁岭和栗木坑、晓容、前段等周边村庄,总额超1亿元,景区公司投资3个多亿打造篁岭景区。

工程款全部落实到了当地的篁岭村民手中,建造工程全程由篁岭当地村民组织并完成,用于建造安置房和公寓,其中800万元,建设安置房68户,对篁岭村的320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投资1200万元,搬迁人口以山上旧宅置换山下新宅,⑵新村建设项目款,这800万经费包含建材费、施工费、劳务费等,一次性交付给篁岭村委会,在山下交通便利、临近本村农田的乡村公路旁,老年、单身公寓24套,2009年,景区公司经过与县、镇两级政府协商,并配套基础设施。

运转经营阶段的社区旅游收入主要包括:。

每人每年都可从公司旅游收益中获得一些资源使用费,年总额14万余元,景区公司还要使用当地的一些公共资源,篁岭古村的产权是清晰的,拥有篁岭户籍的村民,但在乡村旅游经营中,户均2100余元,这几年大概为年人均450元,⑴资源使用费,具体金额根据景区经营情况,经过搬迁置换和“招拍挂”,如祠堂、古树等,根据协议,无论男女老少,按议定的比例浮动。

⑵公司员工工资,公司员工聘用贯彻本地化原则,景区公司共聘用员工351人,这52人的年均工资收入3.5万元,现已落实52人,其中,婺源本地319人,对篁岭村,按照“每户至少一人”标准安排,2015年。

年均收入2.5万元左右,年总额330余万元,共180余万元,共150余万元,返迁山上古村的62人,则实行绩效工资。

下迁到山下的篁岭新村村民的旅游创业收入集中在开办住宿业,还有8户人家经营旅游载客摩托和载客面包车,⑶旅游创业收入,年收入330余万,年收入40万左右,年总额370余万元,经营餐饮业如餐馆、小吃摊、夜市,依托篁岭景区,及开办超市和便利店,68户居民共开设这三类店铺39家,如宾馆、客栈,此外。

过年举行民俗活动赞助1200元,村民过年过节或者其他重要活动,如2015年六一儿童节赞助4000元,年总额1万元左右,并提供经济上的赞助,⑷赞助金和慰问金,景区公司都会大力支持,五保户一人资助500元等。

增值为每栋80万元以上,其房产价值已从建成时的市价每栋10万元,⑸房产增值等资产性收入,租给他人经营的话每栋的年租金超过8万元,基础设施改善、收入大增、人口回流、远近的姑娘都愿嫁到篁岭,篁岭新村的安置房面积为200平方米,乡村旅游开发前篁岭是贫困村、空心村、地质灾害村,开发之后,分上下两层。

2、村民收入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

篁岭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等形式,外出务工人员多从事流水线或建筑工等生产链底端的工种,青壮年劳动力多选择外出务工,由于篁岭特殊的山地村落特征,农业生产十分不便,课题组实现了对68户景区产权置换搬迁家庭中的66户及周边村落31户的入户问卷调查,乡村旅游开发之前,生产资料多位于山下,许多水田、旱地被抛荒,年收入也不高,大概为3万元左右。

提升为2.6万元,提升为10.66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篁岭村人均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

人年均收入3500元,户年均收入1.5万元,户年均收入为10.66万元,2015年人年均收入为2.6万元,15万以上的13户,篁岭66户居民,旅游开发之前,旅游开发之后,总体来说,其中,最低的不到2万元,家庭年收入最高为50万元,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家庭3户。

27户居民有农业种植收入,23户居民有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收入,34户居民有餐饮、住宿、超市、旅游客运等旅游创业收入,19户居民有景区公司工资收入,15户居民有景区服务绩效工资收入,在收入类型方面,因身体残疾、大病或者五保户等依靠政府低保等救济性收入的家庭有7户,100%的户籍居民有景区每年发放的资源使用费,主要为每年采摘茶籽压榨茶油售卖。

有景区就业收入的每个家庭约3万元,每个家庭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2015年,景区资源费每个家庭每年收入约2010元,年均收入分别为14.78万元和13.19万元,最多的为25.3万元,平均为4.39万元,将66个受访家庭所有旅游业相关收入加总,在乡村旅游收入方面,从事住宿业和餐饮业的家庭。

做餐饮,做住宿,每道菜平均28元左右,游客人均消费在100元上下,在旅游创业收入方面,标间的普遍价格为150元一晚,经营农家乐、旅馆的农户年收入大概在14万左右。

当地村民还会编织油菜花环,一年也有3到5万元的收入,还有村民于临街的商铺季节性经营篁岭当地的特产,其他一次性雨衣、遮阳帽、登山棍等的销量也能带来非常大的收益,销量好的话,以每个10元的价格出售,每趟收费30到70元,每年也有可观收入,开载客摩托车和面包车的村民,每年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比如篁菊、竹笋、笔砚、古玩等等,一天可以卖到200个,往返景区与车站。

劳动力的收入则增加了两倍,大量农村妇女在景区就业,村民有了工资性和经营性的收入,篁岭村民的收入结构与产业层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收入倍增,留守老年人实现了再就业,村民有了资源使用费、房产增值、租金上涨等资产性收入,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倍,自篁岭古村被开发成景区后,还有大量的外村甚至外县人员涌入篁岭村寻找就业、创业机会,总之,首先,其次,村落精英回流,第三,劳动价值延长化,第四,经济、家庭和社会地位得到切实提高,第五。

五、篁岭村民满意度与认同度

但是对旅游收入“非常不满意”的也有7.6%,在对旅游收入的满意度方面,51.5%的村民对旅游收入感觉正面,参与餐饮、住宿业的机会少,房产增值也少,远离旅游公路和旅游线路,其中16.7%感到“非常满意”,篁岭户籍人口中,通过访谈得知,这部分人多因为安置房位于新村后排,有相对剥夺感。

同时在思想观念、信息通畅和人文教育方面也带来了质的改变,不仅给当地经济、社会、产业等带来了巨大的改观,通过访谈得知,村民认为,篁岭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交通便利了、信息发达了、互联网的应用普遍了,村民不但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发布自己旅店、农家乐、旅游商品、载客面包车等的广告,旅游开发前,还在携程、淘宝等网站上开办网店,篁岭有望成为江西下一个“淘宝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通了互联网,信息闭塞,对外交流少,村庄交通不便,村民两耳不闻窗外事,旅游业发展以后,了解世事和政策,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

旅游开发后,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后,旅游开发前,打烊后走门串户也变成了经营信息与经验的交流,村民住在山上,村民们忙着发家致富,个别人一晚上就输掉了一整年的外出务工收入,平时的休闲娱乐仅限于走门串户聊闲天,到了年底,为了打发时间也为年底热闹一下,往往打牌赌博,想着扩大生产。

以前规模小、频率少的村庄集体文化活动变得频繁起来,新农村设施、旅游设施叠加在一起,旅游开发之后,旅游开发前,舞狮、花灯等民间文化活动得以恢复,几乎没有现代化的文体设施和基础设施,愿意投入文娱活动,篁岭新村的设施水平已超过一般镇级单位,规模也大了起来,村集体和村民也更加富裕,村里只有两个杂货铺,广场舞也跳了起来。

旅游开发之后,旅游开发前,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县里、市里、甚至省里的好学校就读,高考成绩一直不好,正预示着朱熹故里的文化新出发,自己也如饥似渴学习文化和经营管理知识,网上构思雅致的旅游宣传语,婺源人自古重视文教,篁岭又穷又偏,村里书法精美的对联、牌匾。

六、存在的问题与村民的主要诉求

1、在调研中收集到以下主要问题

⑴传统社区解体,村委会管理失灵。

村民世代居住在一起,村委会基本处于失灵状态,反映该问题的主要是村中处于社区砥柱地位的中老年人群,带来了家庭结构小型化、邻里关系淡漠化、社会伦常金钱化等后果,社会不良现象有所增加,整体搬迁下山后,况且篁岭村民下迁后,村民之间具有很强的情感联结,村民获得了“家门口”零距离就业创业的机会,裁撤了原有村委会,但居住形态、经济形态的改变,也造成了传统社区的解体,篁岭是曹氏聚居的村落,旅游开发之前,为典型的山居人家,几乎没有异姓,彼此非常了解,交往频繁,2009年,实现了“不离乡不离土”的就地城镇化,应对这些“现代性”问题,改归栗木坑村委会管辖,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参与、沟通和服务机制。

⑵贫困文化抬头,穷根尚未挖断。

但读过书、打过工的回乡创业青年,一是妒忌挤兑创业成功、收入更高的村民,即所谓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有所抬头,二是牢骚抱怨景区公司赚了大钱,三是抵触挖苦村干部和景区管理人员,旅游开发前,篁岭经常发生地质灾害,旅游开发初期,该问题在篁岭十分轻微,一半以上的受访青年提到这个问题,长期贫困之下,经济收入快速增加、居住环境迅速改变带来的激动消退之后,一些村民逐渐形成了小农本位的生产观、好逸恶劳的劳动观、得过且过的幸福观等一套固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是江西有名的贫困村,自己所得甚少,四是不蓄资本,吃光用光,课题组认为,甚至是村落社会不可避免的,十分敏感这个问题。

2、在调研中收集到以下主要诉求

⑴加快社区营造

这些商会和协会对内建立彼此平等的有序协作关系,建立精英共治的“现代性”村落社区,使村中的文化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脱颖而出,成立不同主题的商会、协会,如开办民宿的村民可以组成民宿经营商会、手工艺者可以组成传统技艺协会等,将村中的有识之士或有威望、有想法的人结合在一起,对外开展集团营销,并代表大家与政府部门、景区公司对话,协同处理公共事务。

⑵重建社区经济

发展服务社区的地方产业,使社区经济的重建服务于社区社会的重建,使旅游经济成为篁岭发展的强劲引擎,努力发展旅游经济,将篁岭旅游的上下游产品供应最大程度本土化,防止社区生活供应的“空心化”,破解篁岭旅游经济的季节性,这些小的经营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发展,如小的零售业、生活服务业、社会福利、村民教育等,大力发展携程网店和淘宝网店,突破产品销售的空间障碍,第一,将更多的经济效益留在篁岭村内,第二,第三,减少游客招揽的中间环节,第四,规范安置房的出售与出租,提升房产价值,扩大资产性收入,总之,促进村民间紧密的依赖关系。

⑶建立社区规矩

⑷消除贫困文化

对贫困文化进行综合治理,这是贫苦文化的产业表现,通过文化扶贫传播正能量,通过有效帮扶改善创业环境,通过舆论引导建立新规矩、通过文娱活动倡导新时尚、通过教育培训养成新能力,当前篁岭已零星出现以次充好、强买强卖的苗头,必须立即着手治理。

七、篁岭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实践的三点启发。

乡村旅游的包容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而创新产权是乡村旅游包容发展的保障、产业融动是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关键、发展共享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发展中解决,扶贫富民问题须由发展来解决,是篁岭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实践的三条基本经验。

1、创新产权是乡村旅游包容发展的保障。

也能破解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村产权瓶颈,为乡村旅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扒开了空间,我们不应期盼以激烈的产权变革解决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也是乡村旅游难以集约发展的症结,保障乡村旅游的包容发展,实现了现代旅游企业与传统乡村的嫁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牵涉巨大,巧妙解决了要素流动、资源集约、产权清晰的问题,只要善于营造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乡民的“合意空间”,是“三农问题”的瓶颈,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然而,国家必定轻推渐进,反复试点,篁岭采用“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老建筑寄养”、“村民返迁”等方法,可见,在现有条件下。

2、产业融动是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关键。

还是通过“离土不离乡”和“不离土不离乡”来解决,落实了“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不离土不离乡”最佳也最难,篁岭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农村的新型城镇化,看得见未来”的城镇化模式,升级为消费型和发展型的“商业镇”,这一和谐发展模式的建立,使乡村旅游得以傲立于“城镇化”的国家主战略之中,农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活情调乡村化”,实现了农村经济的产业融动,这是农民心目中最乐于接受的,是通过“离土离乡”来解决,“生活品质城市化,是解决扶贫富民问题的根本办法,同时通过村民的兼业、就业、创业、兴业,将生存型的“自然村”,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差别在于,其中,引入跨境消费,“记得住乡愁,被赋予前所未有的地位。

3、发展共享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

将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从做产品到做产业,它通过乡村产权体制的基层创新和农村旅游经济的产业融动,“篁岭晒秋”一跃成为“世界最美乡村色彩”、“最美中国乡村符号”,这或许就是中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的终极意义,“篁岭模式”是在破解婺源乡村旅游混沌的产权关系、复杂的利益述求、无序的运营管理、碎片化的乡村景观、季节化的市场误导等系列瓶颈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再到做事业的跨越,时时处处注重发展共享,村民的文化自信与产业自信得以重建,有着近乎完美的色彩搭配与线条组合,现在的篁岭蓝天绿地、黛瓦粉墙、簸箕晒匾、红椒黄豆,放到通盘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来操盘,游客纷至、投资喷涌、消费如潮、日进斗金,生存其间人人艳羡。

供稿:江西财经大学

(责编:帅筠、邱烨)。

  • 现在青海湖旅游最佳时间
  • 波尔多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排行榜中榜天天排行
  • 西藏哪些护肤品进藏必备物品
  • 2021横店影视城旅游妈妈攻略
  • 海南万宁石梅湾大花角旅游公路完成方案设计
  • 旅游登场旅游市场何去何从
  • 冬季国内旅游推荐国内适合冬天旅游小众景点精
  • 聚焦核心素养第三届中国研学旅行论坛举办
  • 今天赞皇足以惊艳全国
  • 山东旅游景点江苏旅游景点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