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十三时期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1-07 10:20

北七家旅游

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全域旅游。

发展规划

昌平区十三时期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昌平区十三时期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是昌平区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重要支撑产业,旅游业是强化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定位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生态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对外合作交流的“压舱石”,是建设“美丽昌平”的重要抓手,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综合性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本规划是《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昌平“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与2016~2020年昌平区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篇发展背景 第一章“十二五”旅游发展成就与问题 一、发展成就。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昌平建设“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支撑与融合作用,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产业取得重要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为主题,积极应对国际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等复杂因素影响,着力建设“美丽昌平”和“首都一流旅游强区”,昌平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示精神,“十二五”时期,成为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期间昌平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

由2011年的77.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4.3亿元,人均旅游消费由2011年的569元增长到2015年的673元,由2011年的1369.7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155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7.57%,年均增长率为3.14%,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量继续保持10个郊区第一,旅游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实现效益型为主导的增长,“十二五”期末。

其中新增A级旅游景区2家,截止2015年底昌平区拥有A级旅游景区23家(其中5A级1家,十二五期间成功举办了三届,2013年推出第一届北京农业嘉年华,2012年举办了世界草莓大会,明十三陵景区升级为昌平区首家国家5A级景区,共有“京郊旅游新业态”单位87处,约占北京市A级景区总数的10%,4A级6家、3A级8家、2A级8家),旅游产品与业态更加丰富,每年一届的小汤山温泉节持续推广了“中国温泉之乡”的独特魅力,以及1616户市级民俗户。

图32015年底昌平区旅游景区现状分布图。

建成了草莓博览园、红栌银山汽车露营地、静之湖滑雪场、温都水城国际文化广场等项目,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乐多港、八达岭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狼儿峪红色旅游景区、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等项目加快推进实施,昌平区围绕日益增长的城郊休闲度假需求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形成了十三陵花海等一批知名景观。

保障了各项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提升了昌平旅游形象,拓展昌平旅游市场份额,以“小汤山温泉节”、“农业嘉年华”、“苹果节”、“踏雪寻莓”和“咏莓之旅”旅游板块等主题活动为载体,成功塑造了“爱上昌平”、“昌平礼物”等旅游品牌,昌平区成功举办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开展各项节庆活动。

昌平区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加入了“京冀晋陕”高铁旅游城市联盟、参与了“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及“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等组织,区域旅游合作走向深化,努力共拓市场、互送客源、互惠合作,在2014年APEC假期,促成了昌平的对口协作地区河南洛阳栾川市多个景区面向昌平市民免费开放。

健全了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了旅游管理部门在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服务保障等方面职能,完成旅游局改旅游委工作,按照市旅游委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旅游体制机制实现重大革新,昌平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主要问题

为新阶段的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昌平旅游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奋斗,昌平区旅游业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必须认识到。

一是景区景点旅游模式不能满足大旅游发展需要,重点景区依旧是门票经济,传统景区景点旅游模式,但是游客逗留时间较短,消费水平偏低,亟需大旅游、大产业支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虽然昌平旅游人次逐年增加。

二是资源整合统筹利用不够,一些优质资源亟需规划整合、有效利用,尤其是部分文化底蕴深厚、特色突出并且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资源目前有效利用不足,需要充分考虑旅游用途与功能。

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三是与相关产业融合不深,融合不够深入,但目前昌平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合作机制不完善,全域旅游就是要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没有形成全方位的良性互动。

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旅游环境秩序有待进一步提升规范,市场秩序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不适应,四是全域旅游配套与保障不足,旅游要素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与迅猛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不匹配,旅游服务配套不完善。

昌平区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按照全域旅游要求,加快破解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加速模式转型和优化升级。

第二章“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北京冬奥会将加快昌平冰雪体育休闲项目的推广,促进京张沿线体育休闲旅游带的建设,将加快促进体育休闲消费,有力地推动昌平区旅游产业发展,冬奥等重大利好的有力推动,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昌平将成为冬奥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加速京张高速铁路(在昌平设站,预计2019年通车)和京北路的建设进程,北京与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提高设施与服务配套水平。

旅游休闲将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旅游频率越来越高、旅行空间越来越大、游客数量越来越多,旅游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成为新的市场消费推动力量,以及京津冀城市群巨大旅游消费人群,个性化、多样化旅游消费也将渐成主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逐步实现,北京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随着居民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拉动型经济特征进一步增强,为昌平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市场基础,大量外来的国内外游客,大众散客和家庭游客逐渐壮大,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1.5万美元,特别是带薪假期的实行,同时。

新的功能定位大大提升了昌平区的旅游产业地位,将有力带动昌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昌平区明确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未来文化城、中关村科技园、TBD(科技商务区)、国家工程创新基地等项目的建设,昌平区“首都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和生态休闲区”定位的带动,并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打造“首都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和生态休闲区”。

二、面临挑战

也对昌平“十三五”旅游经济形成压力,区域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昌平旅游质量提升紧迫性加大,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十三五”期间昌平区旅游业也面临着内外多方面的严峻形势和各种挑战,京郊各区对北京休闲市场的争夺,山区同类旅游产品开发带来的竞争,随着游客和居民对旅游休闲品质要求越发提高,多重因素对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了挑战,“三期叠加”阶段性特征的持续,人口与区域承载能力矛盾突出,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滞后,新常态下需要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同时。

昌平旅游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创造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辉煌,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要紧紧抓住重大机遇,提高旅游竞争力,厚植发展优势,科学谋划、锐意进取、奋发有为。

第二篇总体要求 第一章指导思想。

以推动昌平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为支撑,对接北京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定位,打造“全域景观、现代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围绕昌平国际一流科教新区建设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强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打造宜游宜乐的生态大空间为依托,以构建高品质旅游服务链为着力点,提升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二章发展目标

促进旅游与城市功能定位适应协调,成为世界遗产引领的国际化旅游胜地,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产业格局发展壮大,全域旅游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与发展全域旅游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明素质等显著提升,努力实现旅游对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率比重显著提高,促进旅游从围地占景、生硬造景、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城乡一体转型升级,将昌平区建设成为美誉度高、成长性强、质量效益突出的“首都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和生态休闲区”。

“十三五”期间,按新旅游统计体系[3]力争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持续提升旅游综合带动作用,将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消费经济的龙头产业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幸福产业。

表1昌平“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按新统计的预期指标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预期指标

游客接待总量

万人次

2100

#增长率

%

6

年游客接待人次/常住人口数量。

-

10

旅游总收入

亿元

200左右

#增长率

%

12左右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

15

旅游业对新增就业贡献率。

%

>20

农民旅游收入占年纯收入比重。

%

>20

旅游税收占税收比重

%

10

5A级景区数量

≥2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量。

≥1

注:预期指标按国家旅游局新统计口径计。

第三章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昌平区全域旅游发展要将区域整体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

一、大空间

居游共享的全域空间,从单一景区景点建设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形成广泛的旅游融入空间、共享空间,促进昌平区城乡空间服务本地居民的同时服务外来游客,拓展旅游功能空间,优化旅游布局,形成全域旅游空间框架,使昌平成为“居游共享”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二、大融合

促进旅游业与昌平区重大战略、重点行业、热点领域全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战略实施为突破口,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全方位的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三、长链条

四、大数据

全息化的大数据支撑,率先建成旅游数据中心,形成一体化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实现对全域旅游产业要素的高效联动和精益管理,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手段,为旅游的全域开展提供基础支撑,依托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探索建立昌平全域旅游大数据库和大数据实验室。

第四章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南北两带”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衔接昌平“两轴两带、三城两区”布局,加快形成以交通网络和生态廊道为纽带、以景区景点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积极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实现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联动发展,以昌平旅游现状为基础,构建“东西两轴,促进蓝绿联网成景、轴线带动创先。

图4“东西两轴,南北两带”全域旅游总体布局示意图。

一、东西两轴

形成昌平东部旅游发展轴,联动小汤山温泉、国家农科城等旅游板块,东部交通廊道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轴,以康养休闲、都市农业休闲、温泉度假等旅游休闲功能为主体,在东部立汤路沿线。

串联沿线居庸关、十三陵、乐多港、八达岭奥莱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形成昌平西部旅游发展轴,依托沿京藏、京新高速公路等交通廊道的黄金旅游线,西部交通廊道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轴,结合京张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带动。

二、南北两带

南部北运河水系滨水休闲旅游产业带,形成平原地区滨水生态休闲旅游带,依托沙河、温榆河等北运河流域,结合“一楔三廊”大尺度生态绿地建设,依托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以滨水休闲活动为主体,联动巩华城等旅游空间。

形成山区生态休闲旅游带,北部山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依托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带与西部绿色发展示范区,联动生态景区、特色村落、美丽乡村等重要节点,结合山区旅游联络路、山前旅游休闲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串联延寿、南口、流村三大沟域和十三陵镇。

第三篇主要任务

推动从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转变,从单个部门抓旅游向党政统筹抓旅游转变,构建合力推动、共建共享、点轴带动、生态保障的昌平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共治共荣、共融共赢。

第一章构建宜居宜游的城乡风貌。

建设昌平山水园林城市和现代科教新城景观形象,按“城”、“乡”、“园”三种地域类型进行各片区城乡风貌大地景观建设引导,有效控制、引导昌平城乡景观要素,强化全域景观设计,构建蓝绿交织、田园如画、山水融城的城乡风貌,形成世界科技创新沃野、国家山水人文景园、京北生态宜居新区的昌平特色大地景观,塑造美丽的、可识别、可记忆的特色城乡风貌,夯实全域旅游的城市意象基底,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城市设计,突出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坚持规划引领,[4]。

图5昌平区大地景观分类与分区[5]。

一、全面提振城镇建设区的景观风貌

在明确划定的城镇规划集中建设区内,包括未来科技城、昌平新城、TBD、沙河大学城、创新基地、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天通苑社区等,强化城市设计和精细化管理,以重点功能区、重要居住组团为重点,强化城镇建设区(简称为“城”)规划和管控。

以打造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规范、细化城市规划设计要点,将城市设计管理与土地供应机制衔接联动,全面强化城市设计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为原则,细化深化城市设计与管理,加强对城市形态、景观视廊、公共空间、建筑高度等要素的控制和引导,强化城市设计导则对重要交通、绿化景观廊道,针对“城”类区域,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及建筑和景观品质,重要地域景观视点、节点建设项目的指引作用。

在保护好昌平原有地域标志景观的基础上,加快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步伐,保护好原有街区、胡同风貌,优化提升城市景观风貌,精心打造未来科技城城市客厅、沙河高教园中央智慧活动区、昌平文化活动中心等新的标志景观,建设一批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历史文化生态多种元素,具有文化底蕴、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昌平建筑精品力作,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

二、强化镇街乡村地域人文景观特色

在城镇规划保留村庄及相邻的农田、林地等区域,包括兴寿、崔村、阳坊、马池口等乡镇建设及周边区域,强化镇街乡村地域(简称为“乡”)特色化管控与引导。

开展专项规划、镇街特色规划研究,发掘提升乡村地域特色和地区产业特点,强化镇街乡村地域人文景观特色,要按照相关规划要求,结合各镇街不同地域的实际特点和地域文化,要丰富边界层次与提升质量内涵,针对“乡”类区域。

依托乡村的山水脉络和自然生态肌理,凸显自然山水特征,突出乡村景观建设,建立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乡村景观体系,科学设计山水林田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友好的浓郁氛围,推动城乡环境园林化、河渠道路风景化、平原地区林网化、山区生态多样化,发掘提升乡村地域特色。

三、提升城镇绿色空间的休憩服务功能。

以城镇间的绿化开敞空间、浅山区、山区为主,城镇绿色空间从南向北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城镇隔离绿地,提升休憩服务功能,提升环境质量与建设品质,四是西部北部山区,强化城镇绿色空间(简称为“园”)的自然人文特征,二是六环以南的集中平原农田区,三是山前暖带。

要大力开展大尺度绿色空间建设,结合昌平农田景观、山区沟域、风景名胜等特色地域分类引导,包括山区绿化、平原造林、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镇公园建设等,打造京北重要绿色屏障,针对“园”类景观。

四、展现与贯通昌平水陆绿色经脉

以交通线路及河流沿线自然环境为依托,河流水系、道路交通等为线性景观廊道,主要包括道路景观廊道、绿化景观廊道及河道景观廊道等,修复生态环境,完善绿色生态体系,要以重要交通线路及河流水系为主,人文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绿化景观廊道应因地制宜,河道景观廊道应根据河道的地形特征、地貌特点、宽度等实际情况进行绿地改造和生态建设,通过河流水系、道路交通等线性景观要素展现与贯通昌平水陆绿色经脉,构建树种丰富、结构合理、自然协调的生态体系,对绿化进行完善提升,道路景观廊道应在保证道路选线科学性的基础上,对道路两侧环境进行治理和改善。

第二章着力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

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动力,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污染,推进绿色发展,改善水质环境,通过生态建设和旅游休闲的有机结合,构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强化生态建设,打造绿色家园,要倍加珍惜上风上水的自然优势,留住蓝天白云,实现碧水长流,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空气治理

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落实京津冀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以治理PM2.5为重点,全区PM2.5年均浓度达到55微克/立方米左右,切实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坚决打好“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四大战役,确保到2017年底。

制定实施压减燃煤工作方案,压减燃煤,继续实施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和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散煤治理,切实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按照2020年全市平原地区实现无煤化的硬要求,在城市建成区和重点功能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倒排工期,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大幅削减燃煤用量,大幅削减全区燃煤总量。

加快老旧机动车及高耗能运输车辆的淘汰更新,积极推进机动车尾气排放提标工作,按照逐步分级淘汰原则,推进配套充电桩及快速充电站建设,控车减油,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扩大电动出租车队规模,扩大公共自行车覆盖面,倡导绿色出行。

治污减排,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污染,对新增产业项目坚持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前置审批制度,坚决淘汰污染企业、压减落后产能,确保餐饮行业净化设施正常有效运行,扩大禁止露天烧烤范围,减少“街头污染”,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厉查处各类污染排放,切实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严格控制施工扬尘,加大道路扬尘控制,加强无组织扬尘排放控制,消除城区内的裸土地面,加强裸地扬尘综合整治,有效抑制扬尘污染,全面实行绿色施工,强化道路真空清扫力度,清洁降尘,推进城市绿化。

二、水环境优化

图6昌平水系格局示意图[7]。

严格落实新一轮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结合污水治理,加快推动规划再生水厂建设,推动昌平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确保到2020年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重点推进温榆河以南污水管网、94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排污口治理等项目,全面完成中小河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抓好水污染溯源等工作,形成河湖连通更加顺畅、水环境质量更加优美的水网体系。

治理净化河道水体,开展沙河水库、温榆河等重点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温榆河、叉河、温阳路边沟和唐自头村东排污沟的截污和水质净化工程,治理北沙河、南沙河、温榆河等河段黑臭水体,继续推进中小河道治理,确保水环境补偿考核断面出境水质全部合格,全力将温榆河水系建设成为水循环利用示范工程,改善重点河湖水系断流干涸、水质不达标的状况。

建设温榆河及支流湿地公园,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改善沙河水库水质,恢复周边生态环境,建设沙河水库湿地公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湿地生态公园,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突出生态景观、生态科普和生态休闲,促进下游温榆河水质达标,恢复河滩湿地和水景观,在温榆河及支流的河滩种植各类水生植物,有效提升河湖流域的旅游环境品质,展示湿地生态群落和生物栖息环境,建设清河入温榆河口雨洪湿地,形成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整体提升水质,对湿地滩地进行景观美化绿化,到2020年恢复和新建湿地1000公顷以上,以四家庄河为核心。

建设温榆河-沙河滨河休闲带,建设河湖水系连通及水循环利用体系,构建滨水休闲生态画廊,连通河湖水系,加大南水北调来水及再生水向河湖水系生态补水力度,形成水清、岸绿、通航的滨水休闲环境,为昌平提供宜人的滨水景观环境,全力打造互相连通的水系格局[8],以滨水绿道联接温榆河、清河、京密引水渠三大水系,实施南水北调密云水库调蓄工程与昌平河道连通工程,围绕新城及重点区域。

三、“一楔三廊”绿化建设

结合北京城市风道规划建设要求,推动首都绿色中轴线北延,推动环境提升,在平原地区以“一楔三廊”绿化建设为抓手,构建大规模的带状及区域森林生态体系,促进城市气流和生物流的畅通,缓解热岛效应。

图7“一楔三廊”示意图[9]。

高品质建设郊野公园,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未来科技城滨水森林公园的品质,促进生态游憩功能的完善,丰富和完善郊野公园体系,优先启动重要节点区域郊野公园建设,扩建太平郊野公园和昌平新城滨河公园等郊野公园,包括单村郊野公园、东三旗郊野公园、天通苑郊野公园、海鶄落郊野公园、平西府郊野公园、马连店郊野公园等,深入推进“一楔三廊”地区绿化造林建设,改善周边市民的生活环境,结合郊野自然环境,营造大尺度连片绿地,配套休闲设施。

打通东小口与北七家组团连接的东北部通道,打通东小口与沙河组团连接的西北部通道,贯通东小口组团,连通“一楔三廊”生态风道,打通“一楔”和连通“三廊”,在东小口、霍营等镇街实施造林工程,通过绿道将沙河组团、北七家组团进一步联系起来,沿东小口镇半截塔村南—温榆河南岸一线实施造林工程,沿小辛庄—沙河水库南岸一线实施造林工程,推进温榆河绿道一期建设工程,形成贯通连片的城市森林,连通重点郊野公园,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完善绿色生态网络,提升景观连接度,促进气流和生物流的畅通。

统筹推进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景观水系建设,加快建设京新高速、兴延高速、顺沙路等重要道路两侧景观廊道,同步推进山区旅游休闲路网两侧环境景观提升,在全区范围内构建河清岸绿、路畅景美的生态景观廊道,全面提升山区生态涵养发展水平,逐步形成“绿肺、绿轴、绿带、绿网”相互交织的绿地系统和生态景观,加快推进山区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构建多层次生态绿化体系,在西北部山区,建设一批“口袋公园”,主动融入环首都森林圈建设,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昌平新城、东小口、回龙观等城市建成区,围绕水边、路边和山边做足文章,为市民营造更温馨、更便捷的绿色休憩空间。

融入生态科普教育、农业观光体验、健身运动休闲等多种适合京北绿隔开展的活动,完善郊野生态游憩服务功能,形成完善的郊野游憩网络,为京北绿隔带来经济效益,促进京北绿隔环境品质的提升,依托郊野公园体系的绿带建立多层级的郊野游憩空间,为周边乃至整个城市提供休闲游憩的活动体验,建立绿色慢行系统和郊野林荫道系统,促进周边村落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推动“旅游+”产业跨界大融合。

促进旅游业与昌平区重大战略、重点行业、热点领域全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战略为突破口,带动产业创新和竞争力培育,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强大渗透力、拉动力、融合力,推动“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

一、推进“旅游+新型城镇”

发挥好公共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强化昌平城区旅游功能,打造文化体验型空间、现代娱乐型空间、公共游憩型空间、服务消费型空间,依托已有的休闲街区、滨水绿道、公园绿地、慢行系统、文体设施、商业设施等资源,带动消费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集聚。

建设特色旅游镇,加快打造一批全域旅游示范镇,以十三陵、南口、小汤山等镇为重点,发挥自然生态资源、人文遗迹、民俗风情、特色农业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历史记忆、区域特色和环境特点,集游览、休闲、体验、养生等功能于一体。

二、推进“旅游+新型工业”

展示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开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科普体验活动,推进与能源环保产业融合,弘扬绿色低碳理念,展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模式,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展示馆、科普馆,强化与学校、NGO等合作。

推进与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展示生物医药产业生产流程,推广生物医药企业文化,依托生命科学园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域,开辟游客专用参观线路,促进医疗机构推出健康旅游服务,依托国际医院、医疗产业园等资源发展现代医疗项目。

推广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为旅游市场监管、开发建设、投资运营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推进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利用昌平区国际信息产业基地等资源,提升旅游业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延伸通用航空旅游产业链,引导工业企业开发旅游装备制造、户外用品,更好地满足全域旅游服务需求,发展旅游装备高端制造业,大力支持适合低空飞行旅游的多用途轻小型通用飞机、直升机、特种飞行器制造业,开发低空旅游项目,打造低空飞行旅游装备品牌,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一体化转变,引导和支持企业延伸服务链条,结合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

鼓励特色制造业展示工艺特色,探索以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文化体验为主导的发展新模式,深入挖掘红冶钢厂、保温瓶厂等传统工业企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旅游带动传统工业区重新焕发生机,发挥南口、马池口传统工业重镇内老旧工业厂区、厂房、设施等资源优势,激发传统工业活力,鼓励老字号工业企业设置展示体验区、面向游客的艺术馆、工艺坊等。

三、推进“旅游+都市农业”

促进“一花三果”功能的融合拓展,依托昌平“一花三果”品牌优势,进一步延长都市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品牌链,促进都市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拓展生态、教育、科普等综合功能,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会展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引导市民走进农村、感受农业。

通过持续举办农业嘉年华、苹果文化节等会展活动,建设农业主题公园,充分利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昌平园、草莓博览园、草莓采摘带、苹果观光带等农业资源,打造集种植体验、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主题公园,主动对接首都市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回归田园、体验民俗等需求。

展示特色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强化特色旅游村落的文化意境,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加强文化元素、古树名木保护,建设系列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特色旅游村,打造特色旅游村,培育和发展观光采摘、乡土文化体验、传统农事体验等业态,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乡村宜居环境和特色乡土产业,形成一批特色乡村旅游节点。

四、推进“旅游+文化教育”

挖掘传统历史文化遗存的文化旅游内涵,扩大历史文化旅游优势,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打造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要素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与共同发展,做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助推全区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昌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和发展。

实现文化教育与旅游产业的互促共融、集群发展,推动艺术展览、演艺活动、创意设计等文化业态快速发展,发展高等教育主题旅游,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城东区文化创意街区、海鶄落文化创意街区等聚集区,彰显文教资源的旅游魅力,在南邵、北七家等地区,借助沙河高教园区及区内著名高校的品牌优势。

五、推进“旅游+健康休闲”

积极培育健康旅游,建设成为北京健康养生旅游基地,强化健康养老、医疗养生功能,打造健康医疗康养中心,以温泉承载旅游会展和健康养生,依托小汤山“中国温泉之乡”品牌,打造“汤泉古镇”。

推动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业,促进运动休闲旅游发展,促进体育旅游、运动休闲业态发展,开展自行车户外运动,发展运动健康旅游,促进大众冬季运动休闲项目的普及,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结合昌平骑行线路服务配套系统。

第四章提升打造旅游景区景点。

丰富大自然山水旅游,提升世界遗产文化旅游,抓好旅游景区景点提升打造工作,指导重点旅游景区提升创建高等级景区,引导支持重点旅游项目高标准开发建设,培育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新业态。

一、三大文化遗产旅游景区

提升十三陵大明文化旅游景区[10],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性、标志性的大明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挖掘大明政治、军事、文化等内涵,推动十三陵景区由单一陵寝观光向历史文化深度游转变、由静态遗存展示向活态文化利用转变、由一日游为主的旅游景点向景区型旅游目的地转变。

创建“天下第一雄关”5A级旅游景区,创建居庸关“天下第一雄关”5A级旅游景区,成为长城军事文化地标景区和精品龙头景区,进行系统化、活态化展示利用,全景式展现中国历史悠久的关城文化,深度挖掘居庸关“镇城-路城-卫所城-堡城”军事防御体系及长城军事文化,充实居庸关长城博物馆,逐步将居庸关沟、居庸关防区内的文化遗存纳入居庸关游览体系。

建设银山塔林文化旅游景区[11],保护银山塔林的整体风貌,融入昌平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强遗址保护与文物修缮,突出“铁壁银山”燕平胜景,强化旅游交通集散,推动法华禅寺原址复建,提升周边环境水平,完善配套服务。

二、三大自然生态旅游景区

开发丰富多彩的森林氧吧、森林骑游、林间滑行以及森林山吧、山珍美食等休闲体验项目,加强森林生态建设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提升打造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强化森林公园的科普教育、健身康体、休闲娱乐等功能,打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依托石佛寺庙、石塔群、马刨泉钓等景观资源,建设百合村、木厂村精品民宿。

以山林观光、登山揽胜、文化体验为主要游赏内容,依托山林美景、石雕大佛、高山天池、彩绘长廊等特色景观,设置景观植被观赏区、特色橡树林观赏区、登高揽胜区,打造集观光休闲、养生度假于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提升打造蟒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丰富森林驿站、森林营地和森林步道。

高品质打造山水游憩带、地质奇观景区、生态与文化体验区,构建山水文化休闲旅游区,提升打造后花园(白虎涧)景区,配套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品牌,强化旅游休闲产品吸引力,依托白虎涧“神岭千峰”资源环境特色。

三、三大休闲消费旅游景区

建设综合休闲旅游功能区,提升项目周边环境,形成特色休闲娱乐系列,凸显“休闲娱乐+购物+文化品牌”特征,推动魔术产业发展,办好国际魔术大会、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整合乐多港与八达岭奥特莱斯两个项目,突出高速路口衔接、周边道路组织与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国家大马戏院,打造形成京北旅游消费综合体,差异化开发。

打造京北高科技产业文化体验旅游新中心,构建国家级文化孵育摇篮和国家级文化展演中心,推动旅游资源资产交易中心落户,落实文化项目,强化产业支持政策,建设中国杂技博物馆、文化博物馆街区、国家儿童演艺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打造国家级文化展演中心、高科技文化艺术舞台、未来世界展示区和文化创意产业总部基地,建设未来文化城,发展成为北京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文化体验支点,集演艺、文博、交流于一体。

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昌平园建设为抓手,依托农业科技企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办好农业嘉年华,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国家农科城现代农业休闲区,培育科普教育农园、现代农业科技体验农园等旅游特色园区,提升打造成为集种植、采摘体验、健康功能展示、主题节庆活动等于一体的国家农业公园,在农业科技城内建设科技主题休闲旅游农业园区,综合利用区域内的田园美景、地域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旅游的引领带动作用,融入乡村田园观光、乡村劳作体验、乡村生态度假、乡村民俗演艺等休闲体验旅游。

图8重点提升打造旅游景区分布图。

第五章强化三大沟域经济建设。

探索山区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以山前旅游休闲路、山区旅游联络路为依托,强化旅游休闲功能,以传统古村落、特色民俗村、自然风景区为重点,做足西北部山区旅游资源文章,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促进城乡全域一体化发展,结合山区彩叶造林等工程,打造延寿、流村、南口等沟域经济品牌,围绕富民增收。

一、延寿沟域

依托延寿沟域林果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挖掘禅修养生文化内涵,发挥连山石、木厂、百合等村资源特色,塑造“山水养生地、禅修延寿镇”旅游品牌,建设京北国际养生休闲名镇,凸显康养特色,打造“五彩桃下”郊野休闲步行廊道。

提升建设延寿寺-大黑山景区,将佛寺宗教文化与养生文化充分融合,全面提升延寿寺周边节点环境品质,将景区打造成为集养心、养生、养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文化主题康养旅游区,建设禅佛精舍、禅茶阁、素斋房等设施,传承宗教文化,拓展佛、禅、茶、生内涵,整合韦成峪遗址历史资源、大黑山自然生态资源,围绕延寿主题特色,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参与性项目,强化互动体验,完成郊野公园工程申报工作。

营造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环境,建设西湖-湖门、慈悲峪特色旅游村,打造西湖-湖门特色旅游村,营造休闲旅游环境,打造特色文化体验旅游吸引物,突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突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发展特色精品民宿,发展精品民俗旅游,整治村内环境,挖掘慈悲峪村福庆庵等文化资源,修建休闲道路,加快慈悲峪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依托银山塔林景区,切实提升村庄整体品位,开展农家接待活动。

二、流村沟域

建设太行小镇、古韵流村,以“锦绣太行”为特色,以“百里环廊”为脉络,串联山前、浅山和深山区三大地带,形成集自然风光、关城文化、乡村民俗、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沟域。

打造生态休闲精品旅游景区,形成昌平旅游标志区、生态文化旅游的新生长极,整合打造“关城巅峰”标志性景区,突出昌平第一峰的地标意义,整合三朝古长城、高山草甸、高楼岭、黄崖尖等旅游资源,通过圆楼长城、黄花坡等子项目建设。

整体修缮与活态化保护村落,加强文化元素、古树名木保护,成为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强化特色旅游村落的文化意境,塑造“长峪关城、戍边古村”特色品牌,建设长峪城特色旅游村,形成长城文化生态展示区,展示特色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建设山水休闲白羊沟,构建开放、慢游的旅游休闲走廊,整合自然观光资源、乡村民俗资源、特色农业资源、亲水休闲资源,加大沟域沿线美化,强化荒山荒坡绿化,打造庆王坟、白羊城等文化旅游景点和亲水休闲景点。

三、南口沟域

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内容丰富、产业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加强特色产业的培育,完善沟域乡村景观规划,大力推动关沟、羊台子沟建设,在生态环境修复和承载力提升的基础上,打造“长城门户、和美南口”。

实施居庸关沟(简称关沟)景点修复项目,强化居庸关沟的文化旅游内涵,打造“风景关沟”,再现居庸关沟72景有28处景观在南口的景象,发掘历史文化故事,充分依托居庸关龙头景区带动作用,设置关沟观景平台,突出“太行八陉”之“军都陉”的重要历史意义,积极响应“开往春天的列车”等旅游热点,展现太行山与燕山分界线的地理价值,利用京藏高速巨大客流,发展风景观光、乡村休闲,在居庸关村,建设庭院经济示范园。

建设特色休闲沟域产业带,开发“休闲羊台子”,开发特色民宿,在羊台子沟域,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乡村休闲、健身娱乐为重点,开发水果采摘体验、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整合自然景观、文化遗存和产业资源,建设自行车骑行线路,利用闲置民居,精品化建设天龙潭景区、佛岩寺景区等。

建设军旅文化基地,挖掘军事文化资源,强化军事文化体验功能,培育军事文化展览、军事拓展等业态,整合阅兵村、北方射击场、208所、坦克博物馆等军事旅游资源,丰富科教旅游内涵,打造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军旅文化教育基地。

第六章完善旅游全要素设施与服务配套。

满足游客全过程旅游新体验、新需求,围绕服务游客“安心、开心、舒心”目标,营造热情好客的社会环境,营造公平、优质的旅游环境,构建“快行慢游”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提供安全、便利、规范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行业服务质量。

一、旅游交通与集散服务

加快推进骨干路网建设,尽快打通一批主干线、环形线和联络线,加快推进兴延高速、中东路、回昌东路、回南北路、太平庄北街、南丰路、北苑东路及北延、林萃路及北延等重点道路建设,打通昌平区与中心城、周边区县之间的联络线,健全路网建设统筹机制,努力构建与全域旅游相匹配的路网体系,加快构建昌平东部地区快速交通系统,加快实施“六纵八横十一联络”路网规划,缓解京藏高速路、安四路、北清路等道路的交通压力,提高主干线通行效率,围绕大幅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12]。

形成便捷、舒适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山区旅游联络路、山前旅游休闲路建设,推进旅游休闲路网两侧环境景观提升,加快分期实施山前旅游休闲路,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道路联系,打造一批面向自驾游的美丽风景道,二期建设昌赤路-兴寿镇上西市村,一期建设流村镇下店村-十三陵昌赤路,围绕西北部山区、山前地带,山区旅游联络路重点建设桃下路、望百路(望宝川-百合村)、望湖路(望宝川-西湖村)、怀长路、上黑路、南羊路、居羊路、杨西路、瓦窑-白虎涧路等路段,强化道路景观特色和游憩价值,推进山区与山前重点旅游生态道路建设。

加快建设京新高速、兴延高速、顺沙路等重要道路两侧景观廊道,在京密引水渠及沙河-温榆河沿线,推进生态道路建设,服务沿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完善平原地区旅游休闲道路,强化现状道路旅游休闲主题,实施京密引水渠南侧路、京密引水渠北路、北沙河北路、尚汤路、温榆河北滨河路、温榆河北堤路大修、定泗路、北清路东延线等项目,支撑美丽城乡建设,加强景观营造和休闲内涵,形成昌金路草莓休闲观光大道和十三陵苹果休闲观光大道。

治理出入重点景区的交通堵点,围绕十三陵景区、乐多港假日广场、八达岭奥特莱斯等关键旅游节点,加快实施旧西路、南涧路、南辛路、八达岭奥莱周边路、京藏高速北辅路等项目,着力缓解京藏高速路十三陵景区段的交通重负。

建设昌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构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建设登山健身步道体系,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山地地貌,完善服务配套,突出资源整合、景区提升、城(镇、村)景统筹,主动对接市民健身休闲需求,举办长走大会、善行者公益徒步等精品活动。

完善旅游集散服务设施,编制统一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建设连接北京游客集散中心、辐射昌平各旅游集散服务站和景区的昌平区旅游集散中心,逐步开通昌平区游客集散中心至十三陵、居庸关、银山塔林、长峪城等景区的旅游巴士快线,实施轨道交通昌平线二期交通接驳工程,主要包括西山口站小汽车停车场工程和十三陵景区站接驳道路工程。

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加快旅游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区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强化各旅游区无障碍设施、休息座椅等旅游服务体系,加快主要旅游区域公共休憩区建设。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完善景区内部、旅游服务场所、城市道路等处的旅游标识系统,加强夜游导向标识建设,完成主要道路旅游牌和大部分景区内部导览牌的建设和更新工作。

加快推进旅游厕所的改建、新建,十三陵、居庸关等重点景区旅游厕所需达到高星级标准,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力争2020年实现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休闲娱乐场所、旅游镇村等处的厕所达到标准。

三、强化“爱上昌平”服务品牌

推动旅行社业务优化提升,提升旅行社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整合力,强化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紧跟散客化、多元化、个性化、深度游市场趋势,积极进行亲子游、自驾游等专项市场的开发,推动旅行社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鼓励旅行社创新旅游产品和拓宽客源市场。

建设特色美食街,推动昌平特色餐饮企业发展壮大,突出昌平“四大名宴”等美食特色,做大昌平特色餐饮,形成酒店餐饮、社会餐饮、乡村特色餐饮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传承昌平乃至北京本土饮食文化,打造阳坊涮肉、洼里油鸡等美食品牌。

争取免税购物政策的实施,做强昌平休闲购物,构建大型购物中心旅游商品部、专门旅游商品店和农家创意“村Mall”等覆盖不同受众的旅游商品销售体系,推进“乐多港假日广场”、“八达岭奥特莱斯”成为标志性时尚购物项目,推出昌平“小爱”系列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精品与特品,加强“长城”、“明文化”、“苹果”、“草莓”等主题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推广。

第七章打造“互联网+”智慧旅游平台。

要实施昌平旅游“互联网+”行动,使互联网成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平台,积极运用互联网科技推动昌平区旅游服务效能提高、旅游行政管理水平提升、旅游统计分析能力增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全球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变革,为游客提供更智能、更优质的服务。

一、强化智慧旅游公共服务

构建智慧旅游行政管理平台,以办公数字化、智慧化为核心,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加强旅游行业市场监管、旅游信息与其他公共服务信息共享与协同运作、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突发事件预测等方面的能力。

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互联网+旅游”基础条件,推进热点景区景点、餐饮娱乐设施聚集区、旅游购物中心、主要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区域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3G/4G等基础设施的覆盖,实现主要接待服务基地、主要景区和线路无线网络全覆盖。

二、完善面向游客智慧旅游服务

有效控制景区承载量,推进景区可视化管理,充分利用景区实况热点地图(Hotmap),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景区组织,推动3A级以上景区实现电子客票、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建设成为智慧旅游景区,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管理、服务、营销水平。

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推广手段,借势北京网络营销平台,创新旅游网络推广,针对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中远距离市场进行网络营销,鼓励昌平旅游企业与OTA[13]平台、门户网站、搜索引擎、UGC[14]旅游网站等的合作,进行产品和服务营销,激发昌平潜在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建立广播、电视、报纸、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将“爱上昌平”品牌嵌入“悠游北京”APP和“Visit Beijing”网站,适应营销发展新趋势,扩大产品销售规模,培育黏性客户。

三、培育智慧旅游业态

大力发展在线旅游新业态,推动“互联网+旅游”跨界融合,规范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和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积极推广“线上下单、线下购物”的在线旅游购物模式和手机餐厅服务模式,积极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的发展壮大,支持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在线旅游购物和餐饮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车辆、闲置房产等社会资源,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要素和技术。

开展以旅游需求为导向的在线旅游创业创新,支持在线旅游创新平台、创新基地等旅游新型众创空间发展,鼓励在线旅游创业创新,支持互联网+旅游“双创”,争创国家级“旅游+互联网”创客基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

第四篇保障措施 第一章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重大政策、发展规划、体制机制改革、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成立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构建推动全域旅游的领导机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

全域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统筹全域旅游工作,促进全域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定期研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建立由区领导牵头、各委办局参加的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出有关政策措施。

通过标本兼治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确保旅游市场监管到位,因地配套设置旅游服务流动警务室,在重点景区设立旅游警察岗亭,探索建立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分局机制[15],探索建立由旅游、公安、交通、城管、工商、发改等部门组成的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负责对景区景点、旅游要道、涉旅企业、涉旅购物场所的日常检查,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建立全域旅游综合协管机制,全域旅游的综合执法机制,强化内部运行和管理,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推进综合整治和联合执法。

第二章提升旅游治理水平。

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增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依法高效查处各类旅游案件,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建立健全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坚持依法治旅,提升宾馆饭店、景点景区、旅行社等管理服务水平,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旅游业治理能力建设,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让旅游更安全、更便利、更文明、更舒心,坚持有求必应、有诉必查、有责必究、有果必复,提高投诉处理工作效率,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处理、事后有反馈,协同有关部门,多策并举、疏堵结合,实现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完善旅游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推进景区门票价格改革,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完善昌平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大力整顿规范旅行社、导游员市场秩序,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依法严肃查处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建立行业监管信息平台,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加强市场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建立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改革导游管理体制,启用等级景区导游证验证系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实施旅游团队电子行程单监管,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促进依法定价,打击非法“一日游”,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加大曝光力度。

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成立以旅游行业统计和经济核算工作为核心职能的昌平旅游数据中心[16],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改革旅游统计和监测评价体系,将发展旅游作为昌平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探索建立适应昌平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综合效益评估,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昌平区的旅游统计工作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产业引导平台和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

第三章强化旅游全员素质。

提升旅游企业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提升昌平企业管理水平,加强昌平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建立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吸引旅游企业高端管理人才来昌平发展,把昌平区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员工薪酬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进出机制,逐步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持续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实施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基层旅游管理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加强与在京高等院校、有社会责任感的著名旅游企业合作,推动昌平区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稳定人才队伍,建设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多层次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加强骨干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强社会宣传引导,营造热情好客的社会环境,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鼓励大学生等积极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

第四章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和加快对旅游资本的引进,实施旅游投融资优惠政策,发挥一批优质旅游资源的潜力,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强化区旅游发展集团的平台作用,推进旅游景区管理改革和资源优化重组,以及重大旅游活动组织、奖励、宣传推介、人才培训、商品开发等,争取国家、北京市及相关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投资集团和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产品开发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扩大市场开放程度,形成良性运行机制,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的引导性投入,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的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探索开展PPP项目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

[1] http://www./tsfwzt/zxzjs/zxzxjj/370780.htm(截止)。

[2]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国家旅游局 )。

[3] 结合国家旅游局正在推进的旅游统计改革,完善昌平区旅游统计指标体系。

[4]已与规划分局《北京市昌平区大地景规划设计》衔接。

[5] 引自规划分局《北京市昌平区大地景规划设计》。

[6]已与《昌平区“一楔”郊野公园体系规划》、《北京市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等规划衔接。

[7] 引自《昌平区“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

[8]已与《昌平区“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衔接。

[9]已与《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衔接。

[10]已衔接《十三陵镇五年(2016—2020年)发展行动计划》。

[11]已与《银山塔林文物保护规划》衔接。

[12]已衔接区市政市容委《近期重点旅游道路情况汇报》。

[13] OTA(Online Travel Agent)是指在线旅行社,是旅游电子商务行业的专业词语。

[14] 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例如蚂蜂窝、穷游等类型网站。

[16]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xxfb/hydt/201601/t20160130_759455.shtml。

  • 成都出发,11月正是丹巴藏寨的最佳观光期,开启
  • 长江中游三省协商推动旅游一卡通,打造“周末
  • 成都周末游,比冷噶措更适合观看贡嘎雪山倒映
  • 虎年春节旅游消费较去年微减,区域市场反馈热
  • 成都出发,探寻原始的神秘之地,在户外天堂静
  • 春节出门逛,里友们都去了这些地方
  • 大荔借高铁东风启动“美丽大荔周末游”
  • 徽州过大年 |春节限定|皖美春节看祥源,三城六
  • 成都出发,去秋季和冬季共存的龙头滩,看雪山
  • 打卡周末游 央视《消费主张》走进赣州方特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