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古镇十年蝶变汶川水磨旅游振兴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1-20 10:08

水磨旅游

汶川水磨镇旅游振兴,资料图片。

湖面如镜,银杏倒映,石板街幽长,古碉楼比肩……初遇这座洋溢羌藏风情的小城,人们会流连其中,难以忘怀,很难想象,这里以前竟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污染严重的川西小镇。

水磨古镇十年蝶变汶川水磨旅游振兴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抓住灾后重建机遇,把原地“起立”变为发展“起跳”,二是创新发展,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恢复重建,相对而言,后者更难,四川省迎难而上,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水磨镇可以接受中国经济第四极的辐射,只要设法融入成都经济圈,水磨镇西向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行政中心相距甚远,但东向却与四川省会成都联系密切,援建组调查发现,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实现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四川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刘宏葆当年曾任佛山援建水磨灾后重建工作组组长,“灾后重建是背水一战,要跳出水磨,也关系到发展模式选择,他回忆说:“不能只考虑眼前、图省事,着眼转型,注重规划,追求卓越,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打造滨湖山地特色小镇,”。

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走创新发展之路,打造独具魅力的成都“后花园”,水磨镇灾后重建思路就清晰起来――工业外迁,新定位明确之后,“腾笼换鸟”,全镇关闭63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小企业,换道超车,绿色崛起。

把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形态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全部交由总设计师负责,确保整体设计合理、协调、美观,制定总设计师负责制,为此,水磨开灾区重建之先河,面向全国招标规划方案。

污染小镇变为生态新城。

水磨镇抓住文化与生态两条脉络,水磨老街还是茶马古道重要一段,修建禅寿老街、羌族碉楼等景点,水磨镇位于汶川南部山区,擦亮文化品牌,水磨精心谋划,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培育文旅、休闲、教育产业,人文景观众多,历史底蕴深厚。

水磨下力气突出本土文化特色,让水磨实现了高等教育零的突破,成为具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完整教育体系的乡镇,健全教育链条,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阿坝师范学院整体搬迁过来。

山清水秀是水磨镇另一生态优势,与九寨沟、青城山、卧龙等著名旅游景点为邻,水磨群山环绕,精心设计湖、山、亭、阁等景点,水磨制定规划时,属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圈,强化旅游资源的深度与韵味,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因此,竭力使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为了建造“水磨羌城”景点,施工队员对每根钢筋严格把关,对每道工序精益求精,把宝贵的援建资金用在刀刃上,整个项目建设只花了100天,但是前期风貌改造却精雕细琢达5个月。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西羌汇、羌城、春风阁、万年台、寿溪湖等成了水磨镇风光旖旎的独特景点,如今,身临其境,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羌笛何须怨杨柳。

生态环境修复也带动了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推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羌牙茶、红心猕猴桃、山地猪、红豆杉、藏药等特色产业,水磨几乎家家有民俗酒店,户户有商铺,摩托车、小汽车成为家庭“标配”。

“不走老路,”水磨以山水生态为载体,变成生态新城、西羌名镇,不无中生有,以本土文化为灵魂,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抓住灾后重建契机,实现了华丽转身,被誉为“西部桃源”。

赋予水磨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张力,重视本土文化,而是让文化遗产存活在当下,水磨灾后重建,倡导生产性传承与差异化发展,专家认为,发挥比较优势,而且不停留于复活传统,让随时面临消逝的人文基因重放异彩。

步入自我“造血”良性循环。

灾后重建之初,群众急于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对长远发展规划不太理解,援建队员与当地干部耐心做工作,还组织居民代表去外地考察,亲身感受文化旅游的魅力。

水磨镇区2000多人口,水磨还请来专家,举办现代城市文明与城镇管理专题讲座,提高管理水平,水磨镇优先启动民生工程,与此同时,处处为灾区着想,为群众分忧,通过科学规划,每户均分到一套住房、一个商铺,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旅游培训,拓宽经营思路。

应堂辉自豪地介绍:“旅游旺季,老人村饭店的经营者应堂辉响应政府号召,第一个辞职回古街开饭馆,饭馆一天收入可以过万,从最初10张餐桌到现在一层餐厅、两层店铺,还在筹建民宿,生意越来越旺,”。

创造了“水磨速度”,水磨建设者以真诚与爱心,灾后重建不到1年,告别了千百年来饮用不卫生溪水的历史,水磨居民喝上了干净自来水,赢得了群众理解与支持,整合起各方资源。

水磨中学校长董毅祥对此赞不绝口:“我生平第一次见到如此漂亮的校舍,”水磨前期规划花费了大量时间,拆迁工程事半功倍,而且工程质量一点也没降低,“磨刀不误砍柴工,但在当地群众的大力配合下,建设速度后来居上,就像五星级宾馆,至今想起来还激动不已,”。

水磨是阿坝州人口最多、接待游客最多的乡镇,水磨还集结展销阿坝州13个县的农特产品,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高,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水磨“脱胎换骨”,激活群众内生动力,凝聚共建共享合力,步入“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目前,年旅游收入6个多亿,形成永不落幕的博览会。

仅有300多户人家的水磨镇一下涌入10多万游客,服务员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一位饭店服务员说:“菜端出去马上就被客人抢着买走了,招呼游客,漫步水磨禅寿老街,两旁300多家商铺一家挨一家,摆满了土特产、工艺品,满面笑容,去年“五一”假期,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旁边镌刻《水磨灾后重建纪念碑》,水磨老街尽头,有一处视野开阔的文化休闲广场,中央是一坐“万年台”,拾级而上,挡墙镶嵌“大爱无疆”4个大字,三三两两的游客驻足观摩,拍照留念。

也是对地震遇难亲人的最好告慰,日子越过越好,“一铺养三代,我们开铺子,搞旅游,”水磨社区主任姚正春说:“我们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 西藏乡村旅游带富151重点旅游扶贫
  • 旅游行业春天这份税务筹划计划查收
  • 瑞士旅游妈妈攻略
  • 江苏连云港市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景点介绍附图
  • 辽宁省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 旅游特点发展趋势
  • 为什么西藏旅游分手明白....
  • 看花游人
  • 雁门关山西旅游景点新疆旅行网
  • 精选适合女生酷酷大全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