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文旅融合乡村赋能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3-08 09:50

平定旅游景点

原标题:平定文旅融合为乡村赋能。

不断提升文旅产业、非遗文化产品品质,看文旅融合如何为乡村发展赋能,大力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文旅产业成为全县转型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深入开展文创产品进景区、特色文艺演出进景区和非遗展览进景区等活动,三千年的文明史,两千年的州县史,将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融入乡村旅游中,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为抓手,平定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本报记者走进娘子关镇、紫砂(砂器)制作基地、岔口乡红岩岭村,造就了古州平定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

平定文旅融合乡村赋能

门票收入达2700万元,投资组建山西娘子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投资、建设、运营娘子关景区,综合效益达2.1亿元,娘子关景区全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开展娘子关景区水磨一条街民宿开发和游客接待中心、瀑布公园、过街天桥、花海梯田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娘子关景区与山西文旅集团达成战略合作,2018年,当年。

太行山1号国家观光旅游公路的建设,让分散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要想富,先修路,朱继明说,娘子关景区的发展框架拉大了,辐射带动作用更强了。

在距离娘子关村不远的下董寨村,下董寨村党支部书记袁玉祥说,惊险刺激的跑马排和热烈喧闹的社火,跑马排起源于唐朝,让下董寨村成为阳泉及周边市县游客元宵节的“打卡地”,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格外热闹,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项目,参与的村民从10多岁的少年到60岁左右的老人都有,大家争相上马,一展身手。

村里引入一家旅游开发企业,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分两期开发建设龙潭峡谷、龙潭湖、湖心岛等景点,为了留住游客,“这些年,最多的时候一天超过两万人次,”袁玉祥说。

现在村里只要有劳力的人就能进入旅游公司工作,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村里,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前村民主要是务农,每年约有3万元的固定收入,在家门口找到了营生,”袁玉祥说。

让河北村在娘子关景区的带动下,虽说紧挨着娘子关景区,河北村村民守着绿水青山依旧受穷,娘子关镇河北村村民张秋宝难掩兴奋之情,“有个客人来住了7天,我家挣了1000多元,”头一回吃上“旅游饭”时,过去,可村容村貌脏乱差,进出的道路不好走,如今,全域旅游的发展,环境大变样。

平定县深入挖掘、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非遗民俗艺术节、固关冰雪节、娘子关河灯节、下董寨跑马节……近年来,加大对文旅活动的推介力度,积极开展各类民俗节庆活动,40余项文旅系列活动的举办,为平定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形成了以娘子关景区为核心的6个旅游景区链,将县域内主要旅游景区、50个骨干村、34个传统村落和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串联起来,平定县以打造娘子关景区为牵引,引导各乡各村发展文化旅游,近年来。

紫砂(砂器):塑造独特的品牌文化符号。

发展文化旅游业,离不开特色文化产品,紫砂(砂器)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品牌文化符号,在平定县文旅局局长赵英俊看来,在紫砂(砂器)、刻花瓷、根雕、石刻、葫芦、布艺等平定县众多文创产品中。

李伟、穆明、赵旭峰3位平定籍年轻人一起创立了晋明堂文化科技公司,晋明堂文化科技公司的展厅有一个果盘,恢复并改良平定紫砂泥料和制作技艺,他们烧制了3万多个紫砂试片,研发出朱泥、紫泥、段泥、白泥等多种泥料,盛放着“花生”“白瓜子”“葵花子”“栗子”,这是惟妙惟肖的陶砂茶宠,2016年,靠着对传统砂器的热爱,开发出多款有地域特色和时代韵味的产品。

如今担任平定县紫砂文化研究院院长,“平定紫砂矿料储量高达数十亿吨,平定县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但对来平定投资建厂的企业家和工艺大师优先配置矿料资源,有数千年的制陶制瓷和砂器制作历史,县里明确不卖原料,”江苏宜兴工匠任红军说,3年前,他作为人才被引进,主要负责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

中国紫砂“南宜兴·北平定”紫砂产业发展论坛连续3年在平定县举行,中国紫砂“南宜兴·北平定”紫砂品牌不断叫响,坐拥丰富资源的平定与拥有大批工匠的宜兴“牵手”,2017年起,加强紫砂(砂器)专业人才培训,扶持产业向全域化、集群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设立每年500万元的紫砂(砂器)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平定县还出台《关于扶持紫砂产业发展的办法》《紫砂产业专项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

巨城镇东小麻村、张庄镇北阳胜村等村纷纷借助紫砂(砂器)产业发展的“东风”,鼓励村民学习紫砂制作工艺,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和手工业融合示范工程,振兴乡村。

盈和紫砂研发有限公司位于平定县冠山镇宋家庄村,公司共培训紫砂产业工匠200人次,为紫砂(砂器)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近3年来,带动了闲散劳动力就业。

学习紫砂壶制作不仅是改善生活的技艺,32岁的王艳军是其中一名学员,王艳军已经能独立完成一些作品了,通过学习培训,多年来靠救助生活,他曾因一场意外致残,对他而言,也是重新融入社会的途径。

累计培训紫砂工匠2500余人,共注册成立紫砂企业、工作室100多个,平定县已举办工匠培训班30期,平定县实施的文化产业和手工业融合示范工程收效明显,紫砂(砂器)制作正在成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的新兴产业和民生产业,实现直接就业600多人,发展手工作坊和企业90家,眼下,目前。

红岩岭村:挖掘乡村美景助力脱贫。

“借着旅游发展的大好势头,丰富旅游内容、拓宽百姓增收渠道,我们流转了村民所有土地,开始打造采摘园,今年夏天,我们又新种了5000棵冬枣树和4000株葡萄苗,”平定县岔口乡红岩岭村党支部书记郭千寿欣喜地说。

得益于红岩岭自然风景区引来大量游客,郭千寿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景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在2017年底整村脱贫。

红岩岭自然风景区,因红岩岭而得名,有许多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概括称为“自然十八景”和“人文八景”,景区半山腰有个“玉皇洞”,钟乳石数量和质量在华北地区都罕见,被誉为“太行第一洞”。

红岩岭自然风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初步形成有果梨采摘园、花椒林、核桃林和月季花园、油葵片区、连翘药材种植区的休闲农业园区,于2017年升级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里的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自2013年以来,目前已完成百亩采摘园建设项目和百亩中药材建设项目的土地流转、苗木种植和日常管护等工作,近年来。

借助红岩岭自然风景区的发展势头,在红岩岭自然风景区周边建起两家旅游酒店,岔口乡有8个村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有20多名贫困户在景区工作,150余名村民参与导游服务、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全域旅游这把“钥匙”,打开了岔口乡被贫困封锁的大门,目前。

在村里干活的村民每人每天能有五六十元的收入,村里就不缺活,在外打工生活多年的红岩岭村村民郭存寿思谋许久,带着家人返乡,他回村后,打扫卫生、维持安保、修建道路、森林防火……只要肯干。

年近60岁的王玉存身体不好,以前的日子过得清苦,他家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每斤12块钱,“我养的笨鸡每天产4斤鸡蛋,”王玉存说,这几年,沉寂多年的老村向山外敞开了胸怀,也点燃了村民的希望,没法干重体力活儿,更不能外出打工,依托景区,很快就能卖完,一些游客吃着不错,渐渐成了‘回头客’。

农田变景点、农舍变民宿,沉睡的村庄正在蝶变,据介绍,1个民宿可带动周边4户以上农户就业。

岔口乡党委书记冀虎平说,让贫困群众不必“远走”,在家门口就业,就是岔口乡推进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目的。

来源:阳泉新闻网:任继萍 王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冬天最好10地方旅游
  • 吉林省旅游地图吉林省旅游景点自驾游
  • 五本喜欢有关旅行
  • 青浦一天全攻略出发二日游公司电话
  • 沈阳长春哈尔滨日游
  • 英国签证需要面签
  • 焦虑症什么感受
  • 2016国庆黄金周旅游发展盘点报告
  • 干员带上博士旅行塞赫篇
  • 云南经典自驾游好去处
  • 精品行程推荐